caoz的心得与分享,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创业者的噩梦 - 我本是守法良民

发布日期:2018-02-09 11:00:00 +0000

创业者的噩梦 - 谁劫持了我们的用户!

创业者的噩梦 -商业竞争究竟有多残酷和黑暗

创业者的噩梦 - 人与人的信任呢?

创业者的噩梦 - 怎么就侵权了

创业者的噩梦 - 明明我先想到的

创业者的噩梦 - 为什么没人能帮忙。

创业者的噩梦 - 该我的钱怎么拿不到?

断崖式下跌 - 创业者的噩梦


上次说完流量劫持的事情,腾讯非常重视,多个部门都有人来核对信息并开始全面推动反劫持的工作,而且根据他们的反馈以及用户评论,确实这个现象严重的令人发指。而获利方的利益也确实是高的不可想象。我以前提过,互联网巨头有维护生态健康的责任,因为生态健康对巨头的利益至关重要。希望能借此契机,对劫持行为能够有一个清算处理。


其实旧文提到过,侵权的事情,实际上提及之后,也有越来越多创业者爆料,字库侵权,图片素材侵权等等。


我们说中国互联网创业以前不太讲究,侵权的事情挺多,但后来也有点矫枉过正,一些职业维权者开始主动散播容易侵权的产品,然后伺机将中招的创业者一网打尽,而且很多创业者也很冤枉,底下员工做事情的时候图省事,不小心。本来一个月也赚不了几个钱,可能一两个侵权追索公司就做不下去了,你说创业者真是坏人,真也未必。


当然我不鼓励侵权,我对洗稿也是深恶痛绝,但我觉得很多一些过度维权的案例对创业者伤害还是很大的。


这是旧话,旧文有提,那么现在说点新的。


广告法的出台本来也不是坏事,某些广告确实误导严重,过度夸张,欺骗消费者,对这些行为做抑制,出台一些规范,本身是好的。


但现在问题来了。


第一,约束的往往只是描述,那么真正有问题的产品,比如各大电视台电台经常播放的各种伪专家推荐的保健品,一样可以通过文字游戏,绕过广告法的监管,继续忽悠消费者,欺骗消费者。也就是,约束力不够。


第二,一些精明的“维权专家”们开始利用法规,打起创业者们的主意。


简单的案例就是,搜索一些容易中招的词汇,比如“最。。。”,“第一。。。” ,找到描述不当的网点,淘宝店铺,开始以此为名,敲诈勒索。


现在很多创业者都中招了。


你说这些创业者都是骗子?活该?诱导消费者? 很多只是因为底层编辑没注意,甚至有些素材都是外包的。


法律是什么,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健康的重要规则。


法律标准过低,坏人逍遥法外,自然不好。


但法律如果标准过高,就会导致很多小过失的人违法犯法,而有些人就会从中钻营,选择性执法,敲诈型举报。其实也不利于社会健康和稳定。


第一,提醒创业者,对宣传用语有足够的警觉认识,切勿以身试法,对员工要做好相关安全培训,从图片素材,到字体选择,到文案标准,都必须知道边界在哪里。


第二,也呼吁有关部门能对有关法律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并严厉打击借用法律名义敲诈勒索的行为。


理论上,这和碰瓷性质类似,我们知道,碰瓷是对交通法最肆意的嘲弄,立法者本意的保护弱者,变成了保护流氓。


最后,也提醒创业者,对所有在职员工培训时,要强调政治敏感度,文案上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日期有忌讳,什么题材不能碰,这样的案例不知道多少了,现在年轻从业者很多觉得无所谓,没感觉,平时聊天开点敏感词玩笑也就算了,公司产品上也不在乎,无所谓,那就危险大了。


从某某单车,到某些社区论坛,到现在某日活跃几百万的小程序,说没就没了。




我知道你讨厌敏感词策略,我也讨厌,但你要创业,就必须约束自己,否则你意气用事,把公司玩死了,你对不起你的投资人,对不起你的员工,也对不起支持你,信任你的伙伴们。


作为评论家,站在外面阴阳怪气,说公司们怎么这个那个都敏感,一点自由空间都没有,一点幽默感都没有。这叫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从“自相矛盾”的一些问题来谈谈认知

这里再重复一下认知问题


泛泛的站在企业运营的角度说,我们可以呼吁政府更多开放言论自由度,减少甚至取缔敏感词。

但站在某家具体公司运营者角度,保持公司健康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


换个类比来说,比如我们常说坐飞机要不要开手机的话题。


泛泛的站在常旅客的角度说,我们呼吁民航业开放机上手机的限制。

但作为某个航班的具体乘客,如果规定不让开手机,那就要遵守规定。



下面进入广告时间


之前我在我的知识星球里 做过调查,很多人都希望我开设数据分析课程,不过我一直没开,主要是,我好几年不做任何数据处理,落伍太久了,说句难听的,现在可能已经是徒有虚名了,再也不敢以这个领域的专家自居了。


但这次我们也很荣幸请到了真正的专家来分享,零基础数据分析系列课程。


猛戳报名。


第一节课免费试听,此外其他课程也全都支持1小时内无条件退款和过期未听课自动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