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维度,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发布日期:2018-07-19 12:16:51 +0000

戳蓝字 “灼识新维度” 关注我们哦!




晚清沧海事(5)下

引子 5 摇摆不定的洋人们

作者:罗马主义


忠王李秀成据说长得很漂亮,可能和今天的鹿晗差不多,其实鹿晗究竟长得怎么样,我一直也不知道,只是为了写这篇文章才百度了一下,看着还不错。


而李秀成的长相我们就更无法知道了,只有当年英国人伶俐留下的一张素描图,以及一些传教士对他的描述,据说他面目俊秀,待人和气,还带着一副眼镜。

李秀成


李秀成据说是一个烧炭工出身,目不识丁,穷困潦倒,但是后来却变成了太平天国晚期最重要的人物,地位和与之对应的大清王朝里,饱读诗书,科班出身的曾国藩相当,一度成为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


由此可见,人不可貌相,英雄不问出处,所以,每次当我看到有朋友对身边路过的肮脏不堪的农民工,嗤之以鼻的时候,总是劝他们,你可别瞧不起他们,说不定这中间哪个人将来也可能出将入相,到时候你高攀都高攀不上,世事无常,谁又能知道呢?


但是我们这里要讲的并不是李秀成的故事,而是要讲太平天国和洋人们的故事。就在李鸿章到达上海的一年前,英王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天国大军,兵锋就已经直指上海。


但是他们并不是来攻城的,相反,李秀成穿戴整齐,挂好了十字架,手中拿着一本圣经,背后的人帮他挑着一大堆礼物,准备进城去拜访英国领事。


他并没有带领重兵,只是带着他的洋枪队队长,英格兰人萨维治,还有一百多名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的洋兄弟们,以及几名阿拉伯人和黑人组成的洋枪队,外加一千多名太平军士兵,只带了轻武器,大摇大摆的就往上海租界走去。


听到这里,你肯定觉得匪夷所思,他是不是疯了?其实还真不是。几个月前,一群在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专程跑到苏州来为他牵的线。在此之前他还给英国驻华全权大使卜鲁斯写了两封信,表达了和平之意,而且愿意全盘接受所有的大清帝国不愿意接受的不平等条约,让洋人自由出入他的占领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奇了怪了,我们的教科书上不都是说太平天国是反帝反封建的吗?怎么会向洋人抛媚眼儿呢?


这话说来话长,前面我们介绍过洪秀全的基督教导师是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所以,当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以后,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他倾倒。


原因有三个,第一,洪秀全的起义被他们当作了基督教在中国的起义,所以所有的新教国家民众,想到大家信仰相同,都自觉不自觉的从感情上支持他。


第二,当时的欧洲进步运动风起云涌,整个社会都以谈革命为荣,马克思就在几年前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所以马克思一听到洪秀全发动了起义,立刻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把这场起义定性为革命运动,让整个进步阶层,都为之着迷。


第三,之前由于要和大清王朝打仗,逼迫他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西方的各种宣传工具,都开足了马力,把大清的满人统治,抹的一脸污黑,所以很自然的,就把洪秀全当作了正义的力量,上帝的使者。


特别是洪秀全的胞弟洪仁玕,在1859年左右,到达天京(今天的南京)以后,达到了一个高潮。一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中,西方对大清帝国恨之入骨,对同一战线的人,都极感兴趣。二是因为洪仁玕本来就是一个在西方有知名度的传教士。


洪仁玕


洪仁玕早年在香港,加入了基督教的路德宗,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和在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关系密切,在圈子内的口碑很好。


再加上他刚到南京,正赶上了太平天国的权力真空期,正好东王之乱结束,石达开又出走,洪秀全又没有管理能力,急需一个能人来帮他解决危局。


所以洪仁玕一到,就被洪秀全委以重任,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第二把手。果然洪仁轩不负重望,成功组织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联合行动,消灭了清朝的江北大营。


接着他又发表了《资政新篇》,强调向英国学习技术,向美国学习制度,以基督教新教立国,欢迎基督教传教士和各国商人来太平天国做生意,愿意和西方各国结盟,共同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



他的这些文章,被基督教传教士发表在西方的主流媒体,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一系列报刊上,顿时好评如潮,在西方民间掀起了一股强大的要求支持太平天国的浪潮。


再加上基督教传教士回国后到处宣传,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向往,比如后来担任了清军洋枪队首领的华尔,就是听了传教士罗孝全在美国各地的演说,决定来中国投奔太平军的。


但是后来造化弄人,他受中国最早的银行家杨坊的委托,组建了一支佣兵部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洋枪队,站到了太平天国的对立面,后来还居然娶了杨坊的女儿,归化了中国籍,做了清朝的武将。


所以,当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的时候,一群在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士激动不已,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船,不顾江面上漂满了的死尸,前来拜访李秀成,近距离的观察太平天国。

然后他们感到非常满意,忠王李秀成不仅仅按照洪仁轩的指示,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让他们不用下跪,而且亲切的一一握手,还让他们看到了太平天国严守基督教的生活方式,把孔教,佛教,道教的偶像砸的粉碎,把庙宇改成了教堂,让所有的人都必须礼拜上帝,严守安息日规则。


而且忠王李秀成告诉他们,他会一路进攻到上海,和洋人们直接建立联系,他愿意和英法美等国结盟,接受他们的所有条约,一起消灭大家共同的敌人,腐朽的满清王朝。


于是这些人异常兴奋,看到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从此开始上下奔走,四处游说,为他牵线搭桥,而且不仅仅如此,当他们再次回到苏州的时候,洪仁轩亲自来接见了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向他们保证,会把洪秀全那些瞎编的教义剔除出去,保证将来在中国传播的,一定是原汁原味的基督教教义。


对于这些人来说,这是他们的毕生梦想,所以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西方国家支持太平天国,这就有了李秀成准备进入租界区和英国驻华代表谈判。


但是当李秀成靠近租界的时候,突然一阵枪弹打来,搞得他莫名其妙,不是说的好好的,邀请我来谈判的吗?


开始以为是误会了,于是大家赶快又是举白旗,又是举十字架,然后用英语喊话,可是没人回答,枪弹却越来越密集,打倒了很多人,连李秀成都挨了一枪,被迫落荒而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英国人内部,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方针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社会舆论虽然被忽悠的支持太平天国,可是英国的有一部分官员,却是务实的,他们觉得,你信啥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正不正义与我无关,唯一要紧的是,谁能让英国赚到最多的钱,我们就帮谁,如果都差不多,我们就谁也不帮。


由于这个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大清帝国已经低头认输,协议也签得巴巴实实,商业恢复了正常,该赔的款也已经履行,虽然清朝拿不出这么多钱,但是用海关担保,这些利益早晚都可以兑现。现在舆论突然又要政府去支持一个陌生人,到底可不可靠,谁也不知道,既然这样,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而且英法联军的总指挥额尔金勋爵,个人的好恶也起了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个世袭贵族,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他对一切的革命和造反都深恶痛绝,特别是他带着舰队沿长江逆流而上,前往汉口检查协约的执行情况时,看到沿途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触目惊心,本能的把这一切都怪罪于太平天国造反带来的。

额尔金


而且在他路过南京时,太平天国那种急于和他们交好,迫切的希望他们提供武器和支持的态度,让他这种贵族出身的自大狂,看不上眼。


而且他觉得他们是下里巴人,野蛮粗俗,又装神弄鬼,而且把欲望全都写在脸上,又直来直去,一点儿都不优雅,令他反感。


相反,倒是清朝官员那些繁文缛节,装模作样,更符合他的上流品位,让他觉得更自在一些,因为作为一个老贵族,他更擅长这些。


这种情绪也影响了他在上海的弟弟,他严厉的痛斥上海的基督教传教团体,特别是他们的头目埃约翰,让他不要到处去煽动英国支持太平天国。而且他和英国驻上海的另一个官员,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也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密迪乐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情报网,他知道,除了曾国藩,满清已经没有可以动用的军事力量,所以他相信只要没有外力介入,太平天国一定会击败满清王朝,所以英国绝不能站错队。


因此他热衷于促成双方的交流,并且把李秀成写来的信两次转交给了卜鲁斯,但是这两封信卜鲁斯都拒绝拆开,所以就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局面,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默许传教士邀请李秀成前来谈判,而英国驻华全权代表卜鲁斯拒不接触,不让进租界。


但是这些事,传教士可不会告诉李秀成,而且他们也不一定搞得清楚,所以李秀成兴冲冲的赶来,莫名其妙的挨了一顿枪子,差点儿丢了性命,只有垂头丧气的回去了,一路上只能骂洋人背信弃义。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也是因为过于讨好洋人,导致太平军在战略上的全面被动,英王陈玉成率领十几万大军,从安庆出发,计划攻下武汉,结果走到了半路上,遇到了英国人巴夏礼,就是被僧格林沁抓起来暴打一顿的那个谈判代表。


一见到他,英王陈玉成立刻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好吃好喝的招待。酒饱饭足之后,巴夏礼就问他,你们这是要往哪里行动?


想到巴夏礼吃过大清的苦头,又是一个基督教兄弟,肯定是拥护太平天国的,于是陈玉成就一五一十的老老实实的告诉他,我们要去攻打武汉,而且把作战方案和盘托出。


没想到巴夏礼听到以后,惊出一身冷汗,他来到这里,就是因为听到了这个传闻,没想到是真的。于是他决定阻止太平军的进攻。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当时汉口是新开的通商口岸,英国商船在这里贸易后,发现获利巨大。但是清军在这里的防守薄弱,士气低沉,肯定不堪一击。


所以英国人不愿意太平军进攻这里,因为打仗影响做生意,而且战争过后,人死了一大半,东西还卖给谁?所以巴夏礼就跑来阻止陈玉成,说这是英国人的地盘,你不能来。


巴夏礼这么一说,陈玉成突然就为难起来,因为打下了武汉,太平军就把整个长江南岸的地盘连成了一片,通过长江,把大清帝国一分为二,这样就可以阻绝南北通道,集中精力征服整个南方。


相反,如果武汉在清军的手里,那么虽然长江的下游在太平军手里,但是大清帝国依然可以南北沟通,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就遥遥不可及。想想当年的朱元璋,也是平定了整个长江流域以后,才开始北伐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太平天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但是洪仁轩已经明确要求大家,不要和西方国家发生冲突,以此来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这让英王陈玉成一下子没了主意,于是就写信给洪仁轩,要他明确指示,但是迟迟没有得到回答,估计洪仁轩也拿不定主意,毕竟他太想得到西方的支持了。


左等右等不见消息,陈玉成就和巴夏礼商量,你看要不这样,我只打清军的地盘,你的租界我不碰,而且我占领以后,你可以更好的做生意,甚至我给你一些补偿,怎么样?


但是巴夏礼咬死不松口,还威胁陈玉成,这样我们可能就以后再也没法做朋友了,你们就别想将来得到我们的支持了。


其实巴夏礼从来也没有想过和太平天国做朋友,他访问南京,和洪秀全谈判的时候,他发现太平天国其实比腐败的大清王朝还不堪,在他看来,这帮人不过是一群刚刚抢劫完的强盗而已。


别怪这些英国官员看不起太平天国,他们自己也不争气,其实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大事上,太平天国完全不应该有所顾忌,而且当时大英帝国的军舰远在上海,当地只有几艘小炮艇,再加上清军防御空虚,援兵未到,陈玉成应该不顾一切,先打下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但是陈玉成并没有那么做,他非常不理解英国人这个举动,心里想,巴夏礼,你是不是贱皮子?僧格林沁当年打你,是不是把你打出了快感?你怎么竟然会帮清妖说话?


但最终他还是退让了,因为洪仁轩太想投靠西方国家了,而且他认为这是太平天国胜利的唯一途径,这已经变成了太平天国的国策,他也不敢违抗。


最终犹豫再三,陈玉成放弃了攻打武汉,领兵退走,丧失了良机,就这一点,比以后的李鸿章和左宗棠,遇到这些事的时候,处理能力相差甚远,完全没有原则。


所以,太平天国最终失败,是他们把希望过份寄托在洋人身上,而不是自立自强这一点,密不可分,因此最终的失败,一点儿也不冤。


接下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大变化,美国的南北战争爆发了,英国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收入来源,就是从美国南方收购棉花,在英国加工成棉布,卖到远东,主要是中国,然后再从中国购买茶叶和生丝,卖给美国这样一个三角贸易,内战一打,英国人顿时傻逼了。


于是英国人就要想办法补救,所以,闭着眼睛也得支持南方,先不说那是英国最重要的棉花原料来源地,就是冲着美国北方越来越蓬勃兴起的工业,对英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竞争,也该使下坏。


于是英国毫不犹豫的在这场战争中,支持美国南方,立刻就给予了美国南方邦联交战国的待遇,允许英国商人向他们出售武器,提一句闲话,在战争开始之前,英国的报纸,都是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架势,以谴责南方的奴隶制为消遣的。


这个时候,英国国内同情太平天国的舆论又掀起了一股浪潮,要求放弃中立原则,比照给美国南方的条件,给予太平天国交战国待遇,让他们能顺利的从英国购买武器,击败满清政府。


但是,这个时候在中国,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新开发了众多通商口岸,原来因为战争阻隔,无法交易的地区,现在也可以经商,英国对华贸易一下翻了几番,而且因此大清政府的关税和厘金收入也激增,有了更充足的资金用于战争,无论是支付军饷还是购买武器,手头顿时宽裕了很多。


当然,后面这点,大清帝国做梦也没有想到,挨打受虐之后,居然也能挣钱,乖乖的,早知道挣扎半天干嘛?闭着眼睛享受就好了!


所以英国很多务实的官员和商人就想,堤外损失堤内补,要不咱们别装了,牌坊也不要了,直接当婊子算了,干脆站在大清一方,早点结束叛乱,这样我们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弥补因为美国内战造成的损失。


而且由于英国国内法的限制,虽然有些商人,也在走私卖给太平天国武器和各种其他货品,牟取暴利,但是毕竟小打小闹,没法和大清帝国之间的正规贸易相比。所以孰轻孰重,现在已经不用掂量了。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对太平天国失去了耐心,感到幻想破灭,因为洪仁轩答应的事儿,他一件也做不到。


首先关于修改教义的事他就做不到。因为洪秀全的权威,全部来自于他装神弄鬼,如果回归基督教的本来教义,那么他就不可能是天父的之子,也不可能和耶稣平起平坐,而且天父也不会随时下凡降旨给他。如果想要修改这一条,那就是要了洪秀全的命,他非先宰了你不可。


其次,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已经腐化,洪秀全自己就有50个老婆,还有无尽其数的宫女,每天都躲在皇宫里吃喝玩乐,从来都见不到他的面,宫门之内,莺歌燕舞,宫门之外,饿殍遍地。


南京城里的人,虽然这时已经不用过着夫妻分居的生活,但是却承受着数不清的徭役,终日做牛做马,却随时都饿着肚子,稍有一点小过失,不是剥皮,就是凌迟,要么就是点天灯,过得生不如死。


太平军的士兵,也失去了理想。老一批意志坚定的人,大部分都已经战死,或者在内部的清洗中被镇压,新参加的士兵,要么是被抓的壮丁,要么就是流氓无赖,这些人毫无信仰和道德可言。


所以军纪荡然无存,为了维持士气,渐渐只能靠严刑峻法和金钱引诱,这样每次攻下一座城市,必然都是疯狂的屠杀和抢劫,只有这样才能让军队继续效命。


洪仁轩请来参观的基督教传教士,最初总是把太平天国往好里想,觉得这些是个别例外,可是时间久了,他们发现,这些其实就是太平天国的真实面目,于是他们内心感到越来越不安,毕竟这些人都是道德君子,陆续都失望的离去,把这些负面的消息传递了出来。


而洪仁轩本人也越来越沮丧,他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而自己完全无能为力,于是开始逃避,抽起了鸦片,取了一大堆老婆,来麻痹自己。


有一次,他甚至发了狂,一剑砍死了太平天国的铁粉,传教士罗孝全的佣人,然后冲着罗孝全大吼大叫,威胁要杀了他,最后赶走了罗孝全。


1862年当李鸿章来到上海的时候,罗孝全也失魂落魄的回来了,由于失望之极,他开始歇斯底里的揭发太平天国的丑陋一面,这些文章发表在伦敦巴黎和纽约的报纸上,被寄予厚望的洪仁轩,也从一个基督教的保护者变成了魔鬼,让所有支持者都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马克思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本来是太平天国热烈的鼓吹者,这时候他也开始发表文章,全力攻击太平天国,他在《中国纪事》里写道:


马克思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每次看到马克思的这段文字,我都在想,当初把他们刻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帮人,到底听没有听马克思的教诲?


西方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渐渐的都开始站到了大清王朝那一边,英国议会经过激烈的辩论以后,决定支持大清帝国。


于是英国和法国都开始了公开的干涉,而太平天国终于开始被迫反帝反封建了,但是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了。英国人支持的李鸿章,法国人支持的左宗棠,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太平军。


而以前天天念叨着绝不靠洋枪洋炮的曾国藩,也不再限制他的手下获得西方的利器,现在他觉得,只要坚守儒家的信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从对洋人的绝对厌恶,变成了好奇,特意接见了从太平天国那里失望离开的美国耶鲁大学高材生容闳,对他发展中国工业的想法深以为然,借着洋人改变态度的机会,在战乱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委托他去美国购买机器,招聘人才,帮助大清帝国建立国防工业。


我们现在常常以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内战,完全是由中国人主导的,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历史的真相和某些人灌输给我们的相差太远。


当然,关于太平天国,并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是一个背景介绍。毕竟关于这场战争的过程,已经有大量的书籍著述,我们如果再写,除了上面这些被掩盖的事,其他也偏差不大,本书要写的是另外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中国和伊斯兰教的斗争,这个是本书的主线,因为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


1861年末,寒风瑟瑟,几个化装成汉人的穆斯林,拜见了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他们惊讶的发现,这个被清朝政府骂做四眼狗的家伙,他的眼睛下方各有两个胎记,远看真的像一个四眼狗,只不过是倒过来的。


不过他们绝对不敢笑,因为这个人是太平天国左膀右臂中的一根,无数次击败过清军,屠空过无数座城,杀人无算的狠角色,更何况他们是来求他的。


来人的教主虽然远在天边,但他能掐会算,他说太平天国的三个王,最厉害的是忠王李秀成,有勇有谋,我们算计不过他,找他没有用,不过他最后会死在这个忠字上。其次是管家的干王洪仁轩,但是他被洋和尚迷了魂,看不上我们这些土包子。


只有这个英王陈玉成,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耳根子软,好面子,只要我们工作做足,他一定会助我们成大事。不过早晚有一天,他会因为轻信而死。


这几个人见到了英王陈玉成,先虔诚的跪拜,大气不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然后呈上了礼物,起初是一些上好的貂皮,羊羔皮,阿拉伯的地毯,这些陈玉成见惯不惊,淡淡的令手下收下。


不过接下来送的礼物都让他挺感兴趣,有天山的雪莲,藏地的红花,阿拉伯的龙诞香,他听说过这些都是极名贵的药材,但是地处南方的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不由得来了兴趣,接了过来仔细查看。


而来人也开始殷勤的向他介绍,他们一开口居然让陈玉成大吃一惊,都说的是一口广西话,虽然不太流利,但是增添了几分可爱,顿时好感倍增,好奇的跟他们攀谈了起来,而且越说越投缘。


于是陈玉成决定设宴招待他们,但是这些人却不喝酒,吃东西的时候也很仔细,但是却很会说话,高帽子一顶一顶的给陈玉成戴上,而且又说的是陈玉成的家乡话,让周围的士兵都听得懂,所以陈玉成非常开心,也就没有介意这一点,自顾自的豪饮说笑,宴会的气氛居然也很投机。


但是陈玉成不知道的是,教主为了这顿饭,精心的准备了很久,他知道陈玉成的弱点,也知道他们自己的弱点,在宴会上,不陪主人喝酒,容易显得很生分,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他要在其他的细节上,做出12分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博得陈玉成的欢心,只有得到他的一臂之力相助,他才能完成这个几代人的梦想。


那么,这个一臂之力到底是什么事呢?这个几代人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我们的故事就此开始,那是一个今天绝大多数的历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但是却异常惨烈的故事,影响到今天还没有消除,让我们在下一篇中,开始为大家回首这段不堪的往事。


如果觉得本文有益的话,请关注本公众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谢谢。


晚清沧海事系列文章




·END·

灼识新维度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 广告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及 购买灼识熔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