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维度,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晚清沧海事40:霜血铁衣

发布日期:2018-11-14 01:12:53 +0000

戳蓝字 “灼识新维度” 关注我们哦!



晚清沧海事(40)

第三十五章  霜血铁衣

作者:罗马主义


“……撒拉一种,生性犷野,儿时即操习叉子枪,技最精练。平时较猎,能于百步之外取飞鸟,百不失一。所居依山濒河,地势险恶。乾隆中,檄调随征金川番族及石峰堡逆回,官兵倚为军锋,猛鸷可想。”


这是左宗棠在他的奏稿里所说的,马桂源手下的人的特点,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虽然马桂源脑子不太好使,可是他手下的人,个个都是狠角色。


而且从这段描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得出,现在的史学界,对清代武器的了解,是有很大偏差的,从文章中所说的来看,撒拉族人用的,都应该是线膛枪而不是滑膛枪,否则不论他们怎么练,也不可能打中百米之外的飞鸟,因为这违背了物理规律。


而且在另外一份奏稿中,他还提到了马四,也就是马文禄,在嘉峪关当兵的时候,就能够击中300米外的目标,这说明马文禄用的,也应该是线膛枪。


而且左宗棠还提到了,乾隆在征服大小金川的战斗中,以及平定马明心的新教暴乱中,马来迟创建的花寺门老教,是被当作了最凶悍的先锋部队使用,而且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这说明,他们使用火器的时代,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而且他们火器的精良程度,很可能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有可能,是他们自己,已经在实践中,发现了膛线的作用,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史料记载中,所说的这些能力。


可惜的是,关于这方面,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史学资料,记载他们在历次战斗中,究竟用的是什么枪,有什么特点,只是说他们的枪上,镶满了绿松石和各种珠宝。


而且关于他们擅长远距离射击的另外一个证据,就是刘松山也是被新教教主马化龙,聘请来的撒拉族猎户,远距离狙击杀害的。


当然,那次狙杀中,他们用的是马化龙提供的洋枪,现实中他们应该没有渠道,也不可能买得起这些洋枪,不过,他们的造枪技艺应该也是很高的,否则,他们就不应该擅长远距离射击。


而且前面我们说过,90年代有一段时间,几乎西北地区,社会上所有的自制黑枪,都来自这一带,来自一个我们认为工业和技术都极不发达的地区,也反过来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中提到的所谓叉子枪,就是在步枪上装了一个草叉,平常放牧的时候,用来叉草,如果有野兽来袭,就可以立刻开枪狙杀,草原上的牧民,基本上都是这种装备。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说清代的叉子枪,前面装的叉子,不是用来刺杀和叉草的,它的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机关枪下的,那个两脚支架,而且还似乎有些图片,也能证明这一点。



不过从现存的文物来看,叉子枪的种类非常之多,因此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可能它同时兼备了,所有的这些功能。



所以刘锦棠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天生的战士,虽然刘锦棠有克虏伯大炮,可是仗一打起来,他就发现,这帮人远远不是那么好收拾的。


马桂源在去西宁的路上,一共修了100多座堡垒,每座堡垒的边上,又挖了好几道战壕,这跟湘军的战法,几乎一模一样。


刘锦棠的大炮可以轻松的摧毁敌人的堡垒,可是这帮人却并不后退,堡垒被轰塌以后,他们立刻就跳进了战壕里,继续狙击进攻的部队。

克虏伯大炮


这样一来,仗一下子就变得很难打了,简直就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幸好马桂源他们,没有机关枪,否则的话,刘锦棠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突破得了他们。


而且不仅仅如此,在兰州通往西宁的道路上,既有大小峡口的险阻,又有湟水拦在其中,很多地方,都非常的狭窄,只能并排通过几个人,完全无法展开部队。


而且这里的海拔还非常的高,攻击一个山头,两三千米是常事,士兵跑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而且进入10月以后,青海的温度急剧下降,来自南方的士兵也非常难以适应,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部队减员严重。


虽然刘锦棠的策略非常的好,但是仗却非常的难打,每一个堡垒都要反复的争夺。而且好多堡垒又修在了山峰之上,山峰又非常的陡峭,炮火还往往无法直接轰击,加特林机枪也拉不上去,全要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去反复争夺,常常为了夺下一个堡垒,要激战一整天,直到夜深都还不能收队,士兵的胡须上,都挂满了冰霜。


不仅仅如此,金积堡战役结束以后,陕西穆斯林的一个首领叫做陈林,投降了左宗棠,后来被安置到化平川一带,日子过得还不错,所以,逃跑到西宁的陕西穆斯林,听说了陈林的故事以后,很多人也萌发了投降的意思,不想再过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特别是四大首领之一的崔伟。


崔伟通过陈林搭线,和董福祥搭上了钩,再加上他俩本来也很熟悉,所以一直想通过董福祥这条线,投降清军,谈了很久的投降条件。


但是河州之战爆发以后,马占鳌击败清军的故事,激励了这帮人,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所以在西宁战事最激烈的时候,董福祥写信给崔伟,让他立刻投暗弃明,但居然被他拒绝了。


更要命的是,刘锦棠前期收购粮食的行动,现在让西宁的郭襄之也很受伤,马桂源出城以后,他按照和刘锦棠的事先约定,立刻发动了起义,但是随后被四面八方而来的穆斯林,死死的围在了西宁城里。


他惊讶的发现,才守了一个多月,城里居然没有余粮了!原来在此之前,粮食都被守粮仓的人,因为贪图利益,倒腾去卖给了刘锦棠了,他现在已经面临粮荒了。


如果刘锦棠不能在一个月之内赶到的话,他们将全部会被饿死,或者只能向围城的穆斯林投降了,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急忙派人,深夜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去,悄悄的穿过穆斯林的防守线,去向刘锦棠求救。


刘锦棠收到了郭襄之的求救信后,顿时感觉事态严重,西宁城是清代的边防要塞,城高墙厚,如果一旦被马桂源夺回的话,他再要去围攻西宁城,那可不是一年半载能攻得下来的事儿,如此一来,前面的一切巧妙安排,都将付诸东流。



但是眼下,面对马桂源的层层堡垒,一个月之内要打到西宁城,绝对是痴人说梦,望着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雪山峡谷,刘锦棠不由得皱紧了眉头,他该怎么办呢?


徐占彪这边,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顺利,他在前往肃州的路上,遇到了禹得彦和白彦虎的部队,但是对方似乎无心恋战,绕过了他们,赶往了西宁方向。


于是徐占彪一路顺利的到达了高台县,找到了在这里逍遥了几年的成禄,接过了指挥权,让他带兵出关,去和驻扎巴里坤之乌鲁木齐都统景廉汇合,干他早就该干的事,而他自己则单独去进攻肃州。


他还没有靠近肃州城,马文禄的使者,早就已经在半道上等他了,不但是卑躬屈膝,而且还一脸的虔诚,外带送了一大堆礼物,表示马文禄早已听说过徐占彪大名,如雷贯耳,愿意服从他的领导,请他入城主持工作。


一看到这个文书和礼物,徐占彪忍不住乐了,来之前,他早就听说过了杨占鳌的故事,没想到马文禄居然企图故伎重施,给他也灌迷魂汤。


于是他就对使者说:“回去给马文禄那个龟儿子说,礼老子收下了,天气这么冷,老子也不喜欢裸奔,进城就算了。如果马文禄那个龟儿子,真的愿意投降的话,让他到老子的大营来,老子绝对不得剥他的衣服,好酒好肉的招待他,老子不像某些人,说话绝对是算话的。”


马文禄一听使者的回话,气的咬牙切齿,没想到被对方轻松的看透了他的心思,只能大骂徐占彪泄愤:“狗日的四川耗子,矮的像个挫子!不长个子全长心眼去了!”


一看对方不上当,马文禄决定再和对方玩一个坚壁清野,于是他就在肃州城周围,修建了一大堆堡垒,又挖了好几条壕沟,准备先慢慢的消耗徐占彪,然后抽个机会,断了他的粮道,灭了他。


徐占彪和对方一交手,立刻就发现,马文禄还真的不好打。肃州就是今天的酒泉,历朝历代,都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侵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所以这里兵民合一,战斗力极强。


而且马文禄除了本地的穆斯林以外,还有大量的关外援军,魁头老四,应该是一个绰号,具体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


他先率领了3000多缠回从关外赶来支援,缠回在清代的意思,就是指维吾尔族,不久之后,一个叫马六元帅的家伙,也有记载是叫马正国的,又从关外带了一大批缠回来支援。


至于这些人是什么背景,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个时候,阿古柏已经占领了乌鲁木齐,清真王妥得璘,也有记载叫做妥明的,已经被击败,所以唯一可能派出这么多部队,来帮马文禄的人,只可能是阿古柏。


这一年,阿古柏基本上已经占领了整个新疆,这年五月初三日,沙俄与阿古柏订立“通商条约”(即“俄阿条约”),俄国承认阿古柏为“哲德沙尔”领袖,阿古柏同意沙俄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设置商务专员等,俄国货物的关税定为百分之二点五。此后,俄国的商货、军火不断地输入南疆,阿古柏已经在事实上,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了,而且他的手,很可能已经插到了西北。


除了关外的援兵以外,另外马文禄这里还有大量的陕西穆斯林,这些人都是从金积堡战役中,逃跑到此的,再加上他自己的军队,所以实力上,并不逊于只有6000多士兵的徐占彪。


而且由于对方坚壁清野,徐占彪被迫开始了最难搞的攻坚战,结果进展缓慢,不久之后,徐占彪又吃了一个大亏,不了解当地气候。


有一天作战的时候,天气本来看着好好的,结果突然刮起了北风,然后夜里一下子降温到了零下很多度,具体是多少度,当时也没有温度计,所以我们现在也搞不清。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绝对是非常的冷,那天晚上没有进帐篷的人中,直接就冻死了十几个,冻伤了90多个人,至于感冒发烧的,那就不计其数了。


徐占彪发现这样打不行啊,叛乱的穆斯林都缩在堡垒里暖暖和和的,而自己的部队却在野外扎营,冻得鼻泷口水,强攻敌人实在是太困难,必须得想点办法,才能改变这种困难的局面……


左宗棠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他正忙着搬家,原来他在打仗的同时,还在西安建立了一个临时兵工厂,仿造后膛枪和线膛炮,负责这个兵工厂的人,是一个叫赖长的广州人,这个人可不得了,在当时他可是跟洋人混过的,会修枪造炮,摆弄机器,属于大神级的人物,这样的人,左宗棠自然不能放过,现在左宗棠要把这座工厂和这个牛人,迁到兰州来。


兰州兵工厂


除了兵工厂以外,左宗棠还买了几台蒸汽挖掘机,你猜他拿来干什么?原来是他拿来打井,左宗棠发现甘肃这个地方虽然很大,可是却非常缺水,很多地方都不能种庄稼,全都被浪费了。


但是左宗棠经过调查发现,当地的地下水并不缺乏,缺的是打井技术,人工打井的话,速度慢,而且打井的深度有限,所以他想要尽快的解决当地的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就必须给他们解决打井的问题,所以,他专门千里迢迢,从上海买了几台挖掘机来,专门干这个事。


而且他还买了一大堆蒸汽机和机械纺织机,也在运往兰州,你可能猜到了,他要办一家纺织厂,他计划把西北丰富的羊毛资源,织成毛呢,提高附加值,在挣钱和创造就业的同时,也能为西北的工业发展,奠定一个基础。




左宗棠干的这些事,和我们今天新闻联播里,西北扶贫工作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在100多年前就想到了,所以在清代发生的很多事情,和我们想象的真的不一样。


那个时代,一样充满了很多有思想和有见识的人,而左宗棠,就是这些杰出者之一,他在福建没呆几天,就创造了中国的第一个造船厂,他在西北战事依然很紧张的同时, 又开始筹建中国第一家现代毛纺厂 ,所以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那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1872年,中国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第一份虽然是洋人出资办的,但是由中国人自己主笔的报纸,《申报》诞生了,这份报纸可不得了,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它就上说政治,下谈民生,而且它还是中国第一家派记者去现场采访,做连续报道的报纸。



这份报纸,在清代干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它系列追踪报道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也在《申报》上看了一下连载,发觉官员的腐败,让人触目惊心,因此才亲自过问,纠正了这起冤案,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新闻监督吧?!


中国近代的很多思想运动,都是《申报》引领的,鲁迅就曾经长期为申报写稿,在上面对国民党冷嘲热讽,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这份报纸一共存在了77年,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时候,被强制停刊。

……


刘锦棠现在面对的局势是,马桂源的人,通常会在路中间修一个大堡垒,然后在两侧的山顶上,又修一些辅助堡垒。


路中间的堡垒,刘锦棠可以直接用大炮将他们轰垮,可是那些藏在壕沟里的士兵,打起来就很困难,还有两侧山顶的堡垒,火炮很难射到,登山强攻,损失太大,要一一攻克,实在是太困难了,想来想去,始终没有一个万全之策。


连续几天,他被这事焦虑的废寝忘食,直到有一天,忽然之间,他突然眼前一亮,一下子醒悟过来,自己前面之所以想不明白,是因为自己在钻牛角尖!


对方依靠壕沟做掩护,火力阻击我们的冲锋队形,我干嘛非要傻乎乎的向前冲,也可以同样挖壕沟,筑堡垒搞掩护呀!至于山顶上的堡垒,我干嘛非要去攻他们呢?我绕着它过去不就算了。


于是刘锦棠一下就有了主意,从此以后,每次攻打堡垒之前,他就会派人,先在天亮之前,在距离敌人壕沟几十米的地方,搭建一道简易的工事,或者挖一条壕沟,然后安排士兵躲在里头,等天一亮,他就用大炮开始轰击堡垒,穆斯林士兵照例会纷纷进入战壕里,准备迎击湘军的冲锋。这个时候,湘军预先埋伏在简易工事内的士兵,就开始露出头来,向敌人射击。


穆斯林士兵的特点是,他们的枪法好,打得准,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他们用的是前膛枪,射击速度太慢,一分钟最多打个一两发,而湘军的士兵,这个时候大部分用的都是后膛枪,弹仓步枪,一分钟可以打个七八发,甚至十几发,所以射击速度极快。


如果正面冲锋的话,肯定是躲在壕沟里,枪法好的人占便宜,但是如果双方士兵都在掩体里,近距离对射的话,枪法好坏就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射击速度变成最重要的,穆斯林士兵很快就会被压制在壕沟里,抬不起头了,然后这个时候,后面的湘军发动一个冲锋,就能把对方打垮,这就是刘锦棠创造的“滚营战术”。


至于山顶上的那些堡垒,就干脆不理他们了,选他们打不着的距离,绕道过去,如果实在绕不了的,就从晚上过去,这就是刘锦棠创造的另一个战法,叫做“越垒进攻”。


果然,这两个战法一实施以后,西宁的穆斯林和白彦虎他们,顿时傻了眼,他们的壕沟战术,历史书上叫做“隐坑”,立刻就不灵了。


而至于山顶上的一些堡垒,由于修建困难,通常都不大,里头也就几十百把人,如果敢下山攻击清军的大队人马,无异以卵击石,所以,除了极少数脑子有病的以外,绝大多数守垒士兵,看到清军过去了,也只能弃垒而逃。


很快,清军就越过了第一道障碍峡口和卓子山,直逼湟水的渡口,平戎驿,这个时候,穆斯林叛军也拼了,特别是陕西穆斯林头目,白彦虎和禹得彦特别活跃,他们在指挥整个战役。


他们率领马桂源和自己的人马,绵延20多里,沿湟水全面和清军发动决战,不断的派出骑兵越过湟水,偷袭清军的粮道和营地,同时在河的对面,又修建了大量的堡垒,阻挡清军渡河。


不过这正中刘锦棠下怀,他要的就是对方和他打,而不是跑,于是他把克虏伯大炮推上山顶,确保增加射程,可以直接轰击对岸。


然后清军在炮火的掩护下,搭建浮桥,强渡湟水,但是第一次进攻,却被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所阻挡,被迫退回。


但是刘锦棠并不气馁,他命令董福祥又重造浮桥,在纷飞的雪夜里,再次搭建成功,渡过湟水,重新修建了桥头堡。


就在清军连夜修建浮桥,准备偷渡湟水的同一个时刻,白彦虎和毕大才也率领七八千名骑兵,趁着雪夜,渡过了湟水,企图夜袭刘锦棠大营。


虽然夜色沉沉,大雪纷飞,但双方都警惕性极高,几乎同时都发现了对方,随即在河的两岸展开激战,河这边,是穆斯林军不断的发起冲锋,企图摧毁清军的桥头堡,阻断浮桥。


河那边,刘锦棠的部队誓要把白彦虎的人马重新赶下湟水,一时间炮声如雷,枪声如雨,马蹄声,呐喊声响成一片,从夜晚一杀到天亮,两岸的白雪,都已经被鲜血染红。


双方都杀红了眼,借助大雪和夜暗的掩护,穆斯林骑兵几次突进了清军阵地,又几次被打了出去,双方都伤亡惨重,就在情况最危险的时候,刘锦棠果断的命令董福祥,率领骑兵绕到敌军侧翼,发动了反冲锋,一举击溃了白彦虎和毕大才,无数的穆斯林骑兵,在仓皇逃跑的过程中,被淹死在冰冷的湟水里。


而河的另一边,清军也在付出了重大牺牲以后,成功的守住了桥头堡。


渡过湟水以后,双方又在小峡口发生激战,董福祥用刘锦棠发明的“滚营战术”和“越碉战术”,成功的又攻克了白彦虎重兵把守的要塞。


激战中,白彦虎被一颗流弹击中左胸,但是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而且几天之后,他就可以重新上马指挥战斗,这家伙的命也太硬了,陕西穆斯林的另一个头目,禹得彦也负伤中弹,可以想见,当时战斗之激烈。


在整个实际的战斗中,小屁孩马桂源,基本上就是一个旁观者,战斗主要是由白彦虎和禹得彦指挥的,这是我看的所有记载中,白彦虎唯一一次,打得最顽强,抵抗地最久,而且没有提前逃跑的战斗。


但是这一切,终究是螳螂挡车,10月底,刘锦棠的大军到达了西宁的东关,郭襄之和3万多被围已久的起义民众,激动的热泪盈眶,度过了十年的黑暗,他们终于再次看到了光明。


而在肃州方向,徐占彪忽然发现,这场大降温,也许是一个机会,像马文禄这么心思慎密的人,肯定会趁机来侦察他,他决定也和马文禄玩一次心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于是在遭遇了大雪降温之后,徐占彪装出要撤退的样子,他先把大部队撤走,而且故意装成慌慌乱的样子,只留了两营步兵驻扎在原地,看起来像是在断后的。


马文禄果然派出了侦察兵,立刻就发现了,清军营里有人被冻死了,接着又看见川军,似乎正在很慌乱的退走,只留了两营士兵断后,而且全是步兵。


马文禄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心中大喜,他觉得是他的神在帮助他,肯定是川军这帮南方人,受不了塞外的天寒地冻,因此逃跑了,他决定不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就率领大批人马,离开了设防的堡垒,准备去痛打徐占彪这个落水狗。


当马文禄率领的数千骑兵,刚刚出现在留守营地的清军视线里的时候,那些士兵,立刻放弃营垒,开始飞奔而逃,他一看敌人已经闻风丧胆,就率领部队驰马去追,追着追着,他发现这帮人,还跑得真有点快,不过他知道,他们跑得再快,也不可能有他的马快。


很快,他就离逃兵越来越近了,不知不觉的,越过了一片林地,终于在一个山谷里追上了这帮人,但是这帮人已经不跑了,他们已经列队整齐,拿起枪瞄准马文禄他们了。


马文禄猛然反应过来,不好,中计了,他急忙勒马,大声制止住部队继续向前,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炮弹呼啸而至,密集的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马文禄自己也被一颗开花炮弹,掀下了战马,周围的人死了一片,但是他的狗屎运实在是太好,居然没有负伤,刚刚从地上爬了起来,就看见一个清军将领,带着几个骑兵,向他冲了过来,他急忙捡起地上的步枪,对着那个向他冲来的清军将领,就是一枪。


前面我们介绍过,马文禄是众所周知的神枪手,他一枪就把那个清军将领打下了马,那个将领随行的几个骑兵,急忙勒住了战马,去救那个将领,马文禄趁这个机会,跳上了一匹战马,落荒而逃。


这一仗徐占彪大获全胜,重创了肃州的穆斯林叛军,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活捉马文禄,让这个家伙借机逃跑了。


徐占彪率军乘胜追击,趁着敌军溃逃之际,一举扫平了肃州城外的大小堡垒,终于到达了离肃州城只有三里的地方,他忽然发现,眼前的这座城非常之大,根本就不是他手下6000人能围得住的。


的确,肃州城作为边关要塞,防御级别是极高的,远远超过普通的城市,城高三丈六尺,厚三丈,护城的壕沟宽十四丈,深两丈,而且蓄满了水。


就在徐占彪正在发愁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城的南门打开了,穆斯林士兵开始鱼贯而出,有好几千人,居然打算和他决战。


原来,马文禄中了徐占彪的计以后,吃了一个大亏,让他恼羞成怒,从来都是他耍别人的,没想到这次,他居然也被别人耍了,于是他越想越生气,觉得此仇不报非穆斯林。


然后他就决定,出城和徐占彪正正经经的打一仗,他手下的人也纷纷赞同,为什么他们也同意呢?


前面我们介绍过,肃州的叛军,大部分是以前守卫嘉峪关的绿营兵,而来增援他的那些关外穆斯林,其实也是正规军。他们现在也看清了,徐占彪只有五六千人,于是就觉得,别搞什么花样了,不如堂堂正正的去跟他打一仗,说不定能直接击溃他,夺回那些失去的堡垒。


徐占彪一看对方的队列,不由得暗吸了一口冷气,这和他以前见过的那些穆斯林叛军不同,这些人都是职业军人。


他们前锋排出了两列斜行队,中间布了一个方阵,后方拉成了几道散兵线,这是当时标准的进攻阵型,徐占彪知道,一场真正的恶战即将开始,但是接下来,他看到了令他作呕的一幕……


先按下肃州不表,我们再来说一说西宁方向,投降还是逃跑,现在成了叛乱穆斯林们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被郭襄之策反的马桂源的叔叔马永福,已经奉刘锦棠的命令,派人来联络他们,给他们最后一个机会,放下武器,投暗弃明。


禹得彦,崔伟,毕大才知道,自己已经回天无力了,之前他们还和白彦虎讨论过,越过四川逃往云南,去投奔杜文秀的可能性。但是那条路实在是太遥远了,近乎于不可能。


而白彦虎提议的逃往关外,投奔阿古柏,绝大多数人也不赞同,因为仗已经打了十多年,很多人早已身心疲惫,已经不想再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的越过沙漠,进入新疆,继续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了。


最后大家意见相佐,无法达成一致,只好分道扬镳,白彦虎带着手下的人,还有那些不愿意投降朝廷的,逃往了今天大通回族自治区的向阳堡一带,准备先前往肃州,投奔马文禄,然后再看情况决定是否出关。


而禹得彦,崔伟和毕大才他们,则放下了武器,向刘锦棠投降。当然,投降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他们中的精壮者,被编入了旌善营,归董福祥节制,专门负责担任前锋,前去攻打白彦虎和其他还没有放下武器的穆斯林叛军,以证明他们的诚意,他们的家眷和老弱,则被安排到化平川和仙女川一带。


至于马桂源和他的兄弟马本源,在小峡口失守之前,他们就已经被战场上的惨烈给吓尿了,提前逃往了他们的老家,巴燕格绒,大概就是今天的循化回族自治区巴燕镇一带,当年他们的祖祖爷爷马来迟的发家之地。


马来迟在中东留学归来以后,开始在这一带传播伊斯兰教苏菲派教义,就在这里,他点化了十几个藏族部落,放弃了藏传佛教,皈依了伊斯兰教,成功的创立了花寺门老教。


马桂源他们前脚刚到,后脚他们的叔叔马永福就派他的儿子,前来劝说他向刘锦棠投降,但是马桂源却杀了他表兄弟,企图继续负偶顽抗。


于是左宗棠命令,陈湜率领沈玉遂和马占鳌,前往进剿盘踞在巴彦格绒一代的马桂源,而刘锦棠则奉命追击白彦虎,打通从西宁前往肃州的道路。

……


肃州城下,马文禄的穆斯林叛军布好阵以后,接着做出一件非常残忍,也非常令人作呕的事,他们在穆斯林的圣战旗下,活活的解剖了一个无辜的妇女,把她的内脏全都挖了出来,作为祭旗仪式,献给了他们的神。


接着,每一列队列里,都有一个阿訇带队,开始吟诵古兰经,希望他们的神保佑他们,大获全胜,然后就气势汹汹的,向徐占彪率领的川军,压了过来。


徐占彪一看对方的队形,猛然反应过来,他们是想和他玩排队枪决,这是前膛枪时代的标准战术,双方相距100米左右的时候,互相齐射,比谁的意志坚定,看谁先逃跑。


徐占彪不由得冷笑一声,马文禄你想的挺美,自以为手下的士兵,一个个浓眉大眼,意志坚定,而且个个都是神枪手,就不怕徐占彪那群又矮又矬的川军,但是问题是,徐占彪的川军,他们用的已经不是前膛枪了,所以为什么要和马文禄他们,玩这个老掉牙的战术呢?


徐占彪现在装备的,也是克虏伯野战炮,于是他不等穆斯林军靠近,立刻就开始了猛烈的炮击,马文禄他们虽然也是正规军,但是久居边关,信息闭塞,他们的战术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不知道这个时候打仗,早就变成了修堡垒,挖战壕,以发挥火力优势为主,早就没人和你玩方阵,玩排队枪决了。


马文禄看见川军,并没有按照他的想象,也排成传统的大阵,而是迅速的搭建简易工事,或者四处寻找隐蔽地,拉成几条简单的散兵线,就开始布防,他有点迷惑不解,正在纳闷的同时,川军的炮火就已经劈头盖脸的打了过来,接着密集的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


排着整齐的方阵,迈着正步向前推进的穆斯林叛军,被呼啸而至的炮弹,一片片的打到,但是开始的时候,这帮家伙显得极顽强,前面纵队和方阵里的人被打倒了,后面散兵线上的人,立刻就上前顶替,补上空挡,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架势。


可惜的是,时代变了,战争已经不是这么玩了,光靠不怕死,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在密集的炮火和子弹面前,穆斯林还是崩溃了,终于有人开始向后逃跑,然后所有的人都向后狂奔,徐占彪趁机发动了反冲锋,打的对方狼奔豕突,尸横遍野。


后来马文禄又出城和徐占彪较量了几次,但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上一次的复制,除了损兵折将以外,连一根毛也没有捞到,最后他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龟缩在城里,开始专心致志的守城。


这个时候,左宗棠堂又陆陆续续的,把杨世俊,宋庆,金顺等等,全都派往肃州前线,他们正在陆陆续续的赶到。


虽然援兵越来越多,但是徐占彪的攻城战,进展的却非常不顺利,他带去的大炮,轰不垮肃州的城墙,几次挖地道炸城墙,结果都功亏一篑。


虽然在野战中,马文禄这帮家伙的战术落伍了,但是当时的攻城战术,却没有发展出什么新花样,所以,双方还是用过去的那一套 办法,徐占彪能想到的办法,马文禄都知道怎么应对,于是双方再次陷入了僵持。


随着陈湜率领的大军,逐步逼近巴彦格绒,马桂源感到越来越慌张,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向西逃跑,去和左宗棠打游击,这是他早就该选择的正确做法。


而就在他准备出发的这个时候,他忽然收到了他的门人弟子,马占鳌的一封来信,让他又改变了主意,那么马占鳌究竟给他说些什么,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书上半部分,还有最后一章,因为最近工作繁忙,可能推迟到下周更新,请大家见谅,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备用号

以防失联,请关注以下微信号

·灼识熔接机·


晚清沧海事系列文章



·END·

灼识新维度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 广告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及 购买灼识熔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