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尚未普及

相亲的斗争 #X64

发布日期:2018-09-21 01:15:00 +0000

相亲的斗争 #X64


(本篇讲情感)



震惊,金融高薪男吊打水库多军。

5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他抢走了我的“女朋友”。

女白领怒拒30套房子,她嫁给了一屋子千纸鹤


相亲市场真的金融男吃香么,军师祭酒为你解开相亲的骗局。




一)黄种人


很多人可能早已习惯了 “黄种人” 的概念。中国人以土为厚德,土居中央为黄色,祖先是黄帝,母亲河是黄河,相比白人,东亚人皮肤也确实有点发黄。

于是并不以为意,还觉得挺恰当。“黄种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样”



但“黄种人”这个词, 其实是欧洲人生造出来的。

因为 “黄”是相对“不黄”而言的 。大家都长着黑头发黄皮肤的时候,黄皮肤不会作为一个特征被加以强调。

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却没有人讲“黄脸的刘备”。

面面相觑,大家都是黄脸呀。


所以“黄种人”这个词,一定是“不黄的人”,造出来的舶来品。



实际上,在十八世纪中期之前,西人对东亚人的肤色描述,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榄色”,而非黄色。

那时常常被西方观察者归类为“黄皮肤”的,恰恰是在十九世纪被纳入“白人”范围的印度人。


事情的转变是在工业革命之后。

不同于中国,“白色”在西方传统文化里,是圣洁、高贵、智慧的,例如洁白的天使与婚纱。

随着东方文明先进的古国,变成野蛮落后的遗迹,欧洲人不愿意再承认东亚人是“白人”了。




十八世纪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开始用“luridus”来形容亚洲人种的肤色。

这个形容词的意思,是黄、淡黄、蜡黄、苍白、死一般的颜色,等等。 反正不是什么好黄。


林奈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他曾表示植物呈现luridus颜色,就意味着悲伤和可疑。

所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改动。林奈希望借助这个词,来暗示亚洲人病态和不健康。

从此,亚洲人种的肤色就 “成为了” 黄色。


参阅:《 罗新:世上本无黄种人




那么,林奈为什么选择黄色?

除了植物学,也许还有其他的理由。

黄色在欧洲文化中一直是贬义居多,代表着不洁、病态、背叛与恐怖。


《圣经》中为了30个银币而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在文艺作品中,就经常被塑造成身披黄袍的形象。

(犹大之吻 ,乔托·迪·邦多纳,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Padua,意大利,1304-06)


(犹大以吻出卖耶稣,出自《布列塔尼的安妮的大师们》,1503-1508年)


(《最后的晚餐》,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498年作于意大利米兰恩宠圣母多明我会院食堂,左三为犹大)


犹大为什么要穿黄袍呢?这件事情还可以再往上追溯。

欧洲长期存在反犹传统,以黄色象征犹太人的做法,从公园8世纪以来就一直存在。

十三世纪时,教会与国王的普遍做法是,驱赶排斥犹太人的同时,强迫他们戴上黄色的徽章。

这个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纳粹当局在抓捕屠杀犹太人时,也要给他们戴上黄色的标识。

(纳粹时期的犹太星标识)


叛徒犹大自己,就来自犹地亚的城镇加略希斯伦,算是一位犹太人。

同时天主教认为,迫害耶稣,用石头砸他,要把他钉十字架的罪魁祸首,也是犹太人。


所以两件事结合起来,犹大身披黄袍,看起来就很合理了。

犹太人的黄色,就这样与叛徒犹大绑定,互相强化了背叛、不洁等负面含义。

(这件事情日后可以继续梳理,耶稣自己也是犹太人,所以所谓“犹太人杀耶稣”的反犹理由,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所以总而言之,黄色是叛徒犹大的颜色,也是欧洲人所厌恶的犹太人的颜色。

这么一个倒霉的颜色,从十八世纪开始,又被贴在了东亚人的脸皮上。

“黄种人”这个名词,本身便带有鲜明的贬抑色彩

并且连同欧洲人被蒙古人侵略的恐惧记忆一起,直接启发了后来的 “黄祸论” 。直到近年才不太提及了。



世上本没有黄种人。 是欧洲人为了贬低亚洲人,特意造出了这么个破词。




二)玛丽亚


再讲个例子。

中国人自古对宗教不感冒,所以人们很难意识到,宗教在西方文明里的地位究竟有多重要。

想弄清西方人几千年来思路,必须从宗教入手。如“黄色”的负面含义,便是从犹太人身上来,反犹思潮始于宗教纷争,又通过对教义的沿袭改动,不断加以强化。


“把东方人丑化成黄种人”的操作,在宗教故事里,便一再地重现。




这几天复习《达芬奇密码》,小说比电影好看得多。

书里大量宗教符号学科普,符号拆解,双关字谜,非常过瘾。

到了电影里,密码筒只拆了一个,全书里我最喜欢的“sofia”桥段也没了。


奥黛丽塔图全程只会瞪眼睛抿嘴,这个表情演天使爱美丽是卖萌,演密码专家、耶稣基督的直系血亲索菲·奈芙,就有点智力不够了。



但是原作的核心冲突,依然被保留下来,就是 教会与“异端”,长期残酷的权力斗争



影片的故事基础是,罗马教廷宣称耶稣基督是神,但是根据另一部分史料的记载,耶稣原本是个人,并且还娶妻生子,他的妻子就是书中提到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耶稣是神”这个说法,则是尼西亚大公会议上, 投票投出来的 。并且反对派的票数还很接近。



按照这个说法,《圣经》故事,不仅不是天启神谕, 根本就是一代一代人杜撰出来的 。而且杜撰的过程中,还因为一己私利,而夹杂了大量的私货。

如果这件事情被坐实,那么大家就会意识到,坚称耶稣是神的罗马教廷是在撒谎。

基督的血脉代代延续,成了教会最大的威胁。


一旦玛丽亚的后人找到她的骸骨,做个基因鉴定,果真证明耶稣曾经娶妻生子,对于罗马教廷,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在丹·布朗的故事里,教会一直在追杀耶稣的后人。女主角祖父的组织,郇山隐修会,就是为了保护基督的“王室血脉”(sangreal)而存在的。

传说中“盛满耶稣之血的圣杯”,就是抹大拉的玛丽亚,因为圣杯是子宫的象征,她的子宫盛载了耶稣的骨血。




如此一来,教会对抹大拉的玛丽亚恨之入骨,数个世纪以来,一直试图丑化她为“妓女”,不允许人们崇拜她。

具体到方法上,是把:

  • 《路:7》膏耶稣的女人、

  • 《路:8》身上有七个鬼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 与《约:8》里犯淫罪的女人捏到一起,

  • 成为一个人“抹大拉的玛丽亚”。

并且宣称她身上被耶稣驱逐的七个鬼,代表着七宗罪。所以她是一个妓女,是一个有罪之人。




丹·布朗的故事,遭到了天主教会的猛烈反对。是是非非,我们无法置评。


但是他表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是,“耶稣基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的形象,也许都不是注定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被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目的,而生造出来的。

所以茫茫信徒跪伏在神明脚下,却不知道,自己信仰的其实是别人捏造出来的“伪史伪教”。


自称虔敬的神职人员,以神祇为名,公然地撒谎、捏造教义,甚至犯下谋杀的罪恶,这些事情,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与历史一样,宗教也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男孩。




三)障眼法


“黄种人”与“妓女玛丽亚”的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造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概念,其实都是如此。每一个词语,都暗藏了造词者的意愿。


但是要想让人们意识到, 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斥着他人意念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中接受着他人的价值判断 ,又是非常难的事情。


因为这些事情如水如空气,无形地弥漫在四周。

对于生活在水里的鱼,最难理解的概念,就是“水”本身。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捉对出现。

有了“水”的概念,鱼才可能知道,外面还存在一个“没有水的世界”。


有了“右”的概念,人们才知道,原来很多思潮是“左”的产物,但“左”不一定就是对的。

有了“白种人”,与白人不同的中国人,才是“黄种人”。


但是意识到自己被另一方定义,又是何其难的事情。



中国人是农耕文明,讲究人情社会,因此撒泼打滚,其实是长期正常的反应。

但是到了国外工业文明社会,人家讲究秉公执法,于是哭天抢地说情,在旅店外头打滚,就成了异端。


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站在工业文明的视角上,来反思自己的“不文明”。

实际上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不过是相对的概念罢了,只不过是站在哪一方的角度而已。



抛开文明不谈,就算小到相亲,我们都会被“障眼法”迷住。

女孩子为什么会觉得,“金融、见闻、美食”男孩子比多军高级?

因为那是金融行业、媒体行业、文字工作者, 一代一代教化民众的结果。



金融男当然要吹自己见多识广,伪造出灿烂荣光,因为他们只有那点本事。

  • 猪肉一块又一块地过手,他们所获之物,不过沾手的那点油花。不吹见多识广,高薪美食,还能吹什么。

  • 而文人蠢,媒体坏,两者都是白领空军,所以要拼命贬低炒菜多军,鼓吹金领精英。

  • 金融业的光辉形象,就逐渐固定下来,又被脑子不灵光的小姑娘们奉为圭臬。



但朋友你是多军哎,你怎么能站在傻空媒体的战壕里思考问题。

你是亚洲人,你是抹大拉的玛丽亚,你有自己的名字和身世

人家说你是“黄种人”,说你是妓女, 那不过是出于自己的目的,为了攻击你这个敌人,堂而皇之撒下的大谎。



你首先要知道的是,婚姻是双向选择。不光是姑娘在你和金融男之间选择,更是你在姑娘之中选择。

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权,不要忘记你的力量,你也是这场战役中,斗争的一方。


所以,你最需要做的,是两件事情:


第一,告诉全世界,金融男都是nobody,他们不懂谁才是屹立恒久的财富的主人;

第二,把选择金融男的女生,全部扫到垃圾桶里。


认为金融男更优秀的人,便不配做你的孩子的母亲。




(我是军师,大祭酒,2018年9月19日暮)



以下是推广。奥派友军,有兴趣的可以多支持。


欧神常说,经济学没有流派,只有讲道理的和不讲道理的经济学。奥派经济学,就是其中最讲道理、不愿妥协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学」的学习平台,立志于推广奥派,主张「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零基础无数学,并不意味着这是简单好学,相反它需要很多深刻冷静的思考,需要深入而系统的学习。


我们将带你一起精读三本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米塞斯的《人的行动》和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


张五常教授虽然师承芝加哥学派,但其中和奥派有相通之处,《经济解释》是其毕生思想之精华;米塞斯和罗斯巴德则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的行动》和《人、经济与国家》是他们的代表作,是进入奥地利学派的必读之作。


这三本书都不是那么好啃,所以我们通过语音、讲义和社群讨论的形式来一起学习精读。只有精读原著,才能系统掌握奥派精髓。


观念影响行动,科学尚未普及,我们仍需努力。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加入我们。


一次购买,永久有效,随时回听。


水库福利:购买后加张是之老师微信可以获得额外课程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