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中国互联网的深度数据分析洞察,发布独家原创报告

自然选择:创业项目的生命周期

发布日期:2015-07-12 13:34:08 +0000

我们总是思考生命的意义,想弄清楚在漫漫尘世中生存的价值;我们喜欢规划未来的人生,想弄明白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同时,我们也不断怀疑着一切,怀疑这些是否真实,还是仅仅是给自己找出来的理由而已。这些思考就如黑夜中引领我们前进的烛光,有时候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动力,但却又阻止不了的人类社会生态变迁。


古老的传承在不断消失,创新的脚步在不断迈进。就像我们小时候,觉得木匠手艺人是多么的神圣:邻里们合力拉倒的大树、门板上的墨斗墨线、新鲜的刨花香味、纯粹的榫卯结构艺术、最终完成一个可以几代人传承并见证岁月时光的家具。而现在取而代之的却是:化工材料和板材、厚厚贴皮刷漆后的木材、各种金属塑料的扣钉、流水线生产、快速模仿设计、以及几年散发不去的甲醛。


同样,中国互联网主流产业从最早的信息技术驱动,到后来的平台垄断资源驱动,以及现在的试错优化资本驱动。十几年间其本质也产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开始喜欢谈论商业模式、用户中心、互联网思维、大数据、颠覆传统等,不断的借助行业大佬名言给自己壮胆。有谁去深入探索软件工程中的博大精深、信息数据画像构建网络交换底层基础的本质;有谁去理解编译器中通过面向对象的计算机哲学去抽象世界的理念,商业智能、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学科中基本的方法论和设计模式;又有谁从科学的、体系的理论出发,结合行业生态去思考一个互联网项目的生命周期。


随之渐渐的,对信息技术项目「生命周期」的理解作为古老传承的技艺已经被人忘却,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降维、风口这种浮夸概念或者说是包装标签。我们跟着行业往前跑,生怕掉队,跑着跑着,却发现已然迷失,变得可笑,甚至被淘汰。


今天TOMsInsight团队从宏观角度切入对行业生态的自然选择和生命周期进行探讨,报告的主题是「自然选择:创业项目的生命周期」。


什么是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Life Cycle)理论最早出现在医学生物学相关科学,指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而之后不断的衍生,大家发现这个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在任何事物对象中都可以运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过程。


在经济活动中,传统的行业、企业和产业管理都有对应的生命周期管理方法论(Industry Life Cycle,Enterprise Life Cycle,Product Life Cycle),相对较为成熟。计算机信息科学相对传统行业发展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软件工程的发展把生命周期的概念引入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中,并提出了软件生命周期管理(SDLC,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体系与相关方法论。


在信息技术行业,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和传统行业有所不同,更多的聚焦在软件项目本身的管理上。软件的本质是通过编译器把世界抽象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面向对象语言编译器举例),其生命周期与需求、软件开发、优化迭代、版本迭代、代码复用、代码重构、封装、分发、信息交互共享、数据结构化抽象存储、人机交互节奏等很多因素相关,也逐渐演变成了软件工程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生命周期的价值


也许和大多数人理解的不一样,生命周期并不仅是包含各种管理模型(例如瀑布模型、螺旋模型等)在大型软件工程中运用,这仅仅是表面的应用。生命周期所包含的内在哲学,而是去理解计算机、互联网项目本质,行业生态现状的根本,这也是真正创新的基础。


举个例子,我们社会结构的传统和规则已经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周期的固化在一个特定的节奏中: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大学、工作,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内的层级替换定位,退休。每一个时间点都有特定的义务和责任,而国家上层建筑也不断的修正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观导向。这种生命周期节奏的控制也是社会属性的体现。


对这种节奏的理解,是活出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而同样,对这种节奏的理解,也是信息技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如每个人的人生都很难模仿,多元化的发展和对自我价值的体现,会是最终的成就;项目、技术或创新同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内在定位和核心价值观,才能最终衍射出社会价值和本身的长久生存。而这些,需要深入的探索和长久的积累。


微软.net战略的核心设计师Anders Hejlsberg,作为Pascal之父当年Borland的创始人,加入微软后设计C#语言并打造.net平台,推动了微软2000之后仅10年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目前微软的平台体系。Anders 有句名言在微软架构师和科学家团队中影响很大:“对未来的掌握更多的是对项目与技术生命周期的理解和节奏把控。”


对生命周期的认识和节奏的把握,是对未来方向的判断和引领的根本,也是构建行业生态体系的最基本单位。我们有时候喜欢用「未来穿越回来的」形容一些大师级人物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我们仰视,崇拜,却并没有去真正的洞察背后的逻辑:产业生态的发展是由每一个组成单位的生命周期构成的,其规律是可以深入研究洞察的。


对其深入理解和节奏的把握,才能在更大的行业生态环境中认清楚定位,寻求生存。适应生态变化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规划和战略,以及相对应的战术落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内的互联网的发展,让更上层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演变,相对应的生命周期也有了较大变化。我们TOMsInsight接着继续分析。


生态环境演变与创业者


互联网的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交互技术,数据的结构化标准化,以及用户行为的改变。与传统的信息技术项目也有些显著差别:直接的用户交互数据反馈、成本更低的项目部署分发,快速的迭代等。所以,从传统的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发展到今年,其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演变大概分成以下三个阶段:信息技术驱动、平台垄断资源驱动、优化试错资本驱动。


我们用下面三种抽象方式来说明( 由于是免费报告产品考虑受众范围,我们不过多的进行专业性分析,更多用抽象比喻来举例说明。专业用户可以关注我们的专业报告产品 ):


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抽象成非洲草原。弱肉强食,竞争相对自由,在草原生存需要一定的核心技能。充分理解生态规则,打造核心技能,围绕此建立自己的优势,是生存的核心。而与此同时,在草原上生存相对公平,没有上限,处于生态的任何环节都有较大生存空间。总之,如果有足够的竞争力,就有足够的地盘和生命周期。这是信息技术驱动的生态,这种生态下的创业者好比草原生物。


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抽象成沙漠与绿洲。每一个绿洲都是一块足够的生存资源,在特定的时间发现或者抢夺绿洲的过程非常艰难,需要对生态和生命周期有深度的洞察力和足够的资源。大多数生存都局限在一块绿洲之内,并不能跨越。绿洲内相对生命周期较短,竞争过于激烈并且不够公平,但是从整个沙漠来看机会却更多。每个绿洲都有一个掌管者,垄断并分配着资源。总之,竞争相对离散机会较多,资源依赖性较强。这是平台垄断资源驱动的生态。这种生态下的创业者好比生在绿洲中的生物,有很大限制性。


第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抽象成养殖场的鱼塘。鱼塘是一个封闭生态环境,各种生物进行生存竞争,但到一定程度需要打捞出售。鱼塘里的生物突破这个封闭的生态的机会更小,除非是一些突发事件,不然看到的世界永远仅是这个鱼塘而已,甚至都没有生存的概念和生命周期的认识。而在鱼塘之前还有一个前置生态竞争,就是鱼苗的培育,鱼苗的培育有很大的人工干涉和导向性,极其充分竞争下少数的鱼苗可以进入这个池塘,大多数都是劣质淘汰产品。这是优化试错资本驱动的生态。这种生态下的创业者好比鱼苗,和鱼塘中的鱼。


美国目前互联网的形态主要为第二种生态状况。中国互联网可以划分成主流形态和地下形态,而主流形态主要为第三种状况。





创业项目的生命周期


我们国内的主流互联网生态呈现「养殖场」形态。这种形态下有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投资人和创业者。投资人就好比是养殖场的管理员,而创业者就是鱼苗。投资人在自己的鱼苗孵化器中(最近各地火热的创业孵化器这个词还挺确切)挑选出来的自认为有潜力的鱼苗,放入自己的养殖场,培育后在特定阶段出售给另一个养殖场。而另外一个「养殖场」的管理员购买后,继续养殖,喂养更多的饲料,在特定的时间继续售出。所以,一个创业项目的生命周期,也就变成了:选苗、孵化、出售、养殖再出售的过程。


在这种生态中,生存法则变得极其简单,只需要被投资人看重即可。于是目标驱动,创业者开始分享着各风投公司合伙人的喜好特点,从ppt的风格到创业故事的口味,从卖弄色相到影子股份,只要能从培育池中选中,就意味着生存的机会和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这种形态的本质是用创业的竞争代替了创新过程,来弥补创新不足和过于同质化,把生态金字塔往下挤压,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来代替自然选择的过程。这并不是创业,也不是竞争,仅仅是在孵化器中争取在一个封闭生态中存活的机会而已。这在本质上和硅谷的资本作用是不同的,精神上更是背道而驰。下图的数据也对比也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养殖场之外的生态中,充满了早期竞争出来的巨头们,真正的优势物种,地下黑产和顽强草根生态。养殖场中的创业者生存有两个条件:不断的投食饲养、和相对封闭的鱼池。两者中有一个中断,其生命周期也会走到尽头。但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却也能卖出一个好的价格。


自然选择与生态变迁


我们TOMsInsight团队的一个合伙人分享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很有意思的故事:他2000年创业,2004年卖掉自己的公司后加入了微软,当时的理由是「我终于有足够的钱、足够的资源、足够的时间可以加入大公司学习历练了」,而之后一直在干了7年之久。


当生态封闭,我们又会能真正获得多少东西呢,又能怎么样去认识创新的生命周期的本质,真正去通过创新进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呢。很多时候,我们就像《天龙八部》中神医薛慕华,救人一命换取一招,很多年后,觉得天天下武艺十之八九烂熟于心。当在聚贤庄一战中,看到乔峰和对手们出招之狠,内力之强,直接吓呆了过去,觉得「完全不可思议」。


大自然有自己修复能力和其选择的规则,我们过于聚焦眼前,反而会忽略这些。违背自然选择的生态,也自然会被淘汰并变迁到新的阶段。就如目前国内的主流互联网生态,我们不能选择性的忽略其背后的本质。当全民进入这样的生态中创业的时候,未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给我们的启示


自然选择的法则是自然规律,不管是对于什么生态来说。就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生存可能是第一目标,但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悲歌却会在梦中惊醒,诉说哀伤的往事。当我们对创新的生命周期都没有清晰深入理解的时候,又怎么能去理解产业生态呢。


我们探索世界,只是希望得到大自然的真理,不是干涉,更不是改变。同样一个行业生态的发展也是,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推动构建,但并不是为了利益而改变。时代的发展会还原一切的客观,时代的弄潮儿也并不都是英雄。我们可以欺骗掉一切,但时间却还是会无情的还原。


( TOMsInsight仅发布独家原创报告,拥有全部内容及数据版权。 欢迎个人分享,但媒体或商业转载必须联系我们并获取 邮件授权 ,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


这是TOMsInsight报告


专注于中国互联网的深度数据分析洞察

微信号: toms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