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投资和创业,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吹吹牛。

创业者故事:软件工厂的厂长芒果

发布日期:2018-05-17 03:55:46 +0000

杭州的德胜-文一快速路,一头往西连着阿里巴巴,一头往东连着下沙大学城,我说这条路是杭州互联网的龙脉。在2014年,我和芒果从西头跑去了东头。


芒果是被我忽悠出来创业的,2014年在阿里巴巴商家业务事业部,我们接触了很多商家和服务商,看人家创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就有点心痒痒。他去阿里之前是用友华东大区的总经理,服务的都是大企业。现在大的小的企业都见过了,内心的骚动越发严重。我们关系比较好,俩人经常聚在图书吧里面YY以后出去做点什么,想了很多好玩的东西。后来我们大部门做了一些调整,老板想让我干的事情我也不太喜欢,就趁机先出去了。在出去的时候,我还没有确定要做什么,有几个杭州的团队想拉我入伙,我一边看一边思考,接下来主要有两个方向,要不就是创业,要不就是支持创业者——做投资人。过了两个月,芒果终于忍不住了,我说我们来一起干点事情吧。


我们在杭州下沙大学城招募了一支主要由学生组成的小团队,我们找阿里的技术专家来指导他们,先通过做小工具磨合了一个暑假,然后把我们之前YY过的一个产品做出来了,有点类似于“周末去哪儿”,只是周末去哪儿是城郊周末休闲活动,我们这个是市内下班时间活动。这类活动在QQ部落、豆瓣同城里面都有不少,城市里有这么多孤独的灵魂,我们认为市场还是不错的,大概做互联网产品的人都有一个社交梦吧。不幸的是在2014年的下半年大家就发现独立APP的获客成本在大幅度提升了,这种活动的地推成本也很高,在运作三个月之后,我们从财务模型上面来看,这个平台赚钱无望了。 (后来我在做投资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的类似项目,都没有做起来。)


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整个团队成长很多,人才比较富裕,只要人在,事就能成。我和芒果商议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研发中心”,我们储备了不错的技术团队,但市面上很多人“就差一个程序员了”,我们能不能通过“合作研发”的模式来参与一些优秀的项目?在保证养活团队的同时,我们可以继续探索新的创业方向。正好当时我的老领导召唤我去做投资,芒果这里也不需要多我一个人,我就从这个团队中抽身出来,介绍了挺多的项目来给他们开发,包括前面说的“平仄茶叶”的网站和公众号。芒果是被我忽悠出来的,我有责任帮芒果带好这个团队,也常找他交流创投领域的趋势。


创业者总是九死一生的,以“共享研发中心”来跟创业者合作也是坑连着坑的,在接下来的3年里,芒果做了60多个项目,也踩进了好几个坑。有一个老板看起来挺有钱,各种资源也很丰富,产品原型都有了,找到芒果,开发一个月之后,老板说“我有一块上好的乌木,先用来抵工资怎么样?”,芒果果断撤出了。有一个老板,人倒是不错,运营不给力就改产品,不停的改改改,改到最后自己都绝望了,芒果也给他停了。后来做多了,芒果慧眼识珠的能力也上来了,做事的流程和管理工具都很健全,团队有大几十号人,同时能做好几个项目,项目的结果也都还不错。


老实说这样的业务模式挺像是“外包”,接的很多项目也确实是以外包的方式来做的,不过幸运的是这四年下来,身边很多创业的团队都散了,这个团队还活得很好,去年还赚了不少钱(和股份)。这个团队以快著称,上个月有一个四大行之一的银行要做一个房地产的创新型产品(因为房贷收紧了,他们也搞花样创新),交给芒果,加班一个劳动节,用了8天就交付了。它跟外包不同的地方在于,芒果接受“股权支付”,有些好的项目,以成本价来做,然后占有项目的股权。我们总结出来3个3的原则:3个月,30万,3%的股份。3个月内保证一个项目上线运营,收费在30万左右,如果项目成功了,要把开发小组变成专属团队,给3%的股权来。


从我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很多项目都是跟传统行业相结合的,互联网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样的企业在早期养一个研发中心是不划算也不好管的,我跟这些老板们讨论过“共享研发中心”的模式,大家的接受度还不错。他们担心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沟通的壁垒的问题,芒果已经用第三方评估和系统化的方式来解决掉了。芒果说他现在是软件工厂的厂长,希望能带出来1000家企业的研发中心,只有我知道这个厂长一路下来,真不容易。




最后留一个彩蛋,在这个团队里面,我叫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