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穿透迷雾,科学无法普及!

你视而不见的底层逻辑!

发布日期:2018-09-09 10:01:00 +0000

这是回答星球里的提问,问题太长省略了


创业者和守成者不同,创业者遵循底层逻辑,见机行事,并不受观念所羁绊。 那种东西不可以轻易示人,也不利于稳定。所以后世之君所看到的都是美化出来的、抽象出来的、删减出来的教条。 每种社会都深植于自己的文化,我在《 F1:见大行远 》里说过了,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共同的生存策略。因为这个东西最容易形成共识,所以不需要花什么成本,大家都认可。正因为如此,在提炼教条的时候,都会努力向自己的文化上面靠。 比如一个重视秩序的社会,他就会强调道德的力量。说自己获得胜利是因为得人心,顺天意。另一个强调交易的民族。则会认为自己的胜利是源于对自由的坚守。其实都是一路货色!


美国人发动独立战争,并不是为了什么自由,是因英国财政困难,英王要没收之前许给他们的从大海到大海之间广袤的土地所有权。还要从殖民地征收更高的税收,来补贴英国国内的财政。结果北美南方和北方两股完全不同的势力因为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团结了起来。


美国的内战也并非为了解放奴隶。北方的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很多廉价的劳动力。南方的种植园农场把大量的劳动力以最低效的方式禁锢在土地上。南方的棉花,糖,烟草等各种产业都直接面向欧洲,特别是英国,他们需要低关税。而北方的工业才刚刚起步,它需要高关税来保护自己。《 识别结构,英明决策 》里说过 : 钱财流向的方向就是权力聚集的地方,而商贸的主要方向会决定一个地方的归属!这才是南北为什么要打一战的原因!这场内战打赢之后,不仅仅是北方的胜利。更是美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全面转向工业社会的胜利! 写在教科书上的结论都是符合他们文化的语言方式。别太当真!


中国这 100 年来,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社会的工业化。其间经过三次王朝的更迭,几十年的战争,两次关于路径选择的方向性的调整。 前期的孙中山满脑子的美国主张。后期的孙中山越来越像传统中国统治者。 1922 年,陈炯明叛乱,还炮轰大总统府——这是教科书上写的。事实上,是孙中山 背叛 了陈炯明和他之前的理想。他们以前都是想仿照美国的联省自治。所以他们才能一拍即合。坦白讲,陈炯明治理下的广东真的不错。但孙中山要求北伐统一全国,陈炯明只想保境安民,做出一个样板来。然后让别的省也作出他们的样板,最后联合起来。依葫芦画瓢,仿效美国。孙中山清晰的认识到:如果无法在全国建立秩序,一个省的繁荣是守不住的。所以必须先武力统一全国,建立秩序。


陈炯明认可孙中山之前的理想,那也是他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认知没有像孙中山一样逐步深入现实。孙到后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底色,看清了这个社会和社会现实的结构。所以他要进行社会革命,而不是上层建筑的改造。后来提出要搞中央银行,搞中央集权,搞所有党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的元首制。所以他才会跟苏联一拍即合。他的与时俱进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逐渐觉悟。


太祖爷以中山先生的继承人自居,这是没有错的。他确实继承了觉悟了以后的孙中山关于社会改造的主张和理想,并真正落实——数千年来第一次将统治渗透到村级单位,让社会组织度得以提升。蒋只是大时代中的一个短暂的逆流。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英雄荟萃,不拘一格,只是历史潮流中世家大族门阀崛起的一段逆流一样。当曹丕同意了世家子弟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以后,代表士族利益的势力统一全国已成定势。司马懿就是河西士族的代表,即便没有司马懿曹魏也一定会被另外一个士族大家族所替代。


太祖爷最大的成功不是任何思想意识的成功,而是对底层社会结构的精准认识,通过提升社会组织度,解决资金问题,实现了自我盈利,从而摆脱苏联的控制。而蒋终极一身都在四处融资,正因为如此,他处处受制于人,无论他的权谋技巧多么娴熟,他都始终身处一个以投资人为关键支点构建而成的结构之中,并受制于结构内在的制约。最终被这种内在制约裹挟着坠落失控的深渊…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托管式的公有制,以前托管给皇帝,现在托管给… 即便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也是在金字塔的秩序之内博弈。永远不会允许金字塔之外的独立势力存在,如果有这样的势力崛起,也必须通过结构的重构,将其变成金字塔内的一个支点。 本世纪初为什么鼓励民营企业家入党 ? 79 年提出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此种种,都是重构结构,把新兴的独立势力纳入秩序体系,成为统治结构中新的关键支点。


中国社会的底色还是小农经济,还是一个一个封闭的独立区域。他们在经济上自成一体,他们与外部的连接只有一层浅层的文化连接。并且天生具有设置障碍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冲动,所以会不停的强调道德。因为,在社会的现代化升级完成之前,公权的社会渗透率,渗透不了那么深,只能用道德来羁绊。古往今来,都有一句谚语,叫皇权不下州县。也就是说,皇帝的有效统治最多到达县官那一级。再往下,它是没有统治权力的。那是个低水平的自治体系:由当地势力,习俗约束和朝廷官员三个支点构建的统治结构维系运转。公共权力,只是一个节点,甚至还不是权重最高的节点。即便到了本世纪初,在一些组织度高的乡镇,两个大家族火拼的时候,政府是不会直接去抓人的。而是会去找两个家族有威望的人,共同判别是非,达成一致,最后才把背锅者丢出来,让派出所拘留几天。这可是 21 世纪了!如果哪个楞头青没有经验,派到那里当镇长。以为自己不得了去抓人。结果一定会,非常尴尬,下不了台,政府威信全无。而且一定会被撤职。被定性为:政治上不成熟。


中国古代即便首都遭受攻击,皇帝也不敢轻易的迁都。因为所有的钱粮航道的设计都是通向京师,一旦迁都,所能获得的钱粮与当地地方政府无异。其它地方势力必然蠢蠢欲动,最好状况也是割据观望,这样一来,反而会内外交困加速灭亡。君王死社稷是一种无奈,选择坚守,各地的勤王之师反而会顺钱粮流通的方向前来,因为这样做不但有礼,也很有利!


底层逻辑决定上面的组织形式,并雕塑了人的精神结构,制约着人的行为,诉求,心理,认知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都还是一个未完成工业化的农业社会, 这样的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脆弱平衡之中,所以稳定是第一位的。它就如同一个每天被内心的冲突搞的精疲力竭的人,实在没有富余的力量去应对混乱。 所以决策者会像扭秧歌一样,走三步退两步半,一点点的推进着它向现代化的方向移动——这个现代化非常的具体,并不抽象: 它就是一点点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推动农村的城市化,建立基础设施,强化中枢对地方的渗透和控制,降低获取社会财富的成本,提升社会分工协作的密度,创造财富盈余,把人和资源逐步拉入升级后的社会结构。


任何东西都必须要接地气并契合社会底层的现实逻辑,否则就是沙中建塔,过渡人物 创业中,这一点尤其重要,都没有搞清楚原有行业中的行业结构,不知道有哪些参与方,也不清楚各参与方在交易链条中各自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就想当然的要去 颠覆行业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提问到知识星球:守夜人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