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穿透迷雾,科学无法普及!

互联网农产品为何乏力

发布日期:2018-09-29 10:09:17 +0000

当交易不足的时候流量是第一位的。交易充足同质化严重的阶段,提高识别度的品牌建设是第一位的。一旦品牌的门槛降得很低,品牌开始泛滥的时候,创建最契合某个群体的人格特征或内在诉求的细分品牌就变成第一位的了。


标准化


在农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之中,不确定性太多,可控制力太差。工业品只要改进流程和工艺,增强它自动化程度和机械的操作精度。产品质量就整体可控,生产效率也能够得到保障。但农业在这一块还远远不够,农业产业化和生物科技都跟不上。所以,这个产出就会变得随机和不可控——譬如一场暴风雪或一场瘟疫就足以在瓜熟蒂落之际让一切都前功尽弃!


因此,现代农业在生产方向必然要走集约式的工业化方式,让整个生产周期的流程可控,变成标准化的产出。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就是每一步都是确定的。使坏品率完全可控,能保质保量的批量低成本生产。一旦市场反应良好,也能迅速扩大产能供应得上,而不降低质量或者贴牌糊弄。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假设某个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得好,瞬间火了。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但产能有限。你不可能有钱不挣,一般会怎么做?一定会拿别的同类弄产品贴上你的牌子出售。你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生长周期很长,流程也不可量化可控,没法批量快速投产。为什么有人囤积和炒作冬虫夏草,但没人去囤积炒作工业品?因为一旦把价格炒高以后,工业品可以马上多开生产线生产,瞬间就把供需落差填平了!


目前工业品生产流程是向模块化和数据化方向进化。让硬件能像软件一样版本升级和模块组合。这种进化的方向预示着什么?农业产品的生产往工业化方向发展,首先也是强化周期内的过程干预,让每一步都变成是确定性的,形成一种只要按照流程就能得到确定结果的标准。这需要很多的生物技术、工控技术、信息技术、化学物理及其他学科的专业投入。它是一个有别于听天由命的传统农业的底层逻辑切换,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只是作用的对象是农牧产品。


流通


需要储存和物流配送的农业品,最大的问题是它的辐射面积太窄——不管整个市场规模有多大,能够有效抵达的市场范围非常小。从产地抵达餐桌的成本往往远高于生产本身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烂在地里,却不能出现在远方卖得很贵的城市的根本原因。因为运到那个城市所消耗的成本,即便按那个高价去卖掉依然会是亏本的!(为什么外星人没有抵达地球?因为还没有造出能抵达地球的飞船,消耗掉的资源就让他们自己的社会秩序陷入崩溃了!)


我们的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偏低,成本较高,但流通成本更高。一个北方的苹果运到南方,那个运费成本,流通过程中所要缴纳的各种费用,以及储存、保鲜和渗透到末端的成本。比利润还要高。这个综合成本就决定了它最远所能覆盖的市场规模,密集的种植和充满不确定的长周期生产,最后还只能在周围有限的范围内消化。必然造成局部的供大于求,都卖不出去!所以降低干线物流的成本,降低存储、保鲜和末端渗透的成本,降低整个流通的综合成本。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整个流通成本降低。这些貌似跟农产品甚至整个产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却能决定产业的上下游的市场规模、交易的密度和行业格局。


除了这种基础性的公共设施,产业化运作才能形成持续性。它不仅仅要解决生产上的集约化,经营上的企业化,还需要解决核心生产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比如说土地是不可以交易的,并且归属于集体。生产资料也是产业化体系的重要部分,如果不是一种统一的市场交易方式,而是需要与每一个拥有者进行博弈,这个效率不仅仅低下,而且在底层就蕴藏着一剑封喉的风险。所以,土地的所有权首先要虚拟化,按照不同的土地类型,虚拟化为对应种类的筹码。然后,土地唯一归属于全国性的统一平台,土地的拥有方和需求方,在那个全国性的交易所上交易筹码,如同交易一家企业的股权。

品牌


产业化是个立体性的分层结构。创造并营销一个产品品牌只是企业化运作的很小一部分。在交易都不充分的时候,即便通过高明的营销手段,放大了品牌的能量,也不具有持续性。


真正品牌的竞争处于第二阶段,在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和低成本流通形成的充分交易之后,这个阶段的农产品会在整个市场而不是淤积的局部市场供过于求,同质化严重。品牌价值才能持续——品牌是一个符号,最大的价值就是提高市场识别度,附着了信任度和对质量的筛选。


到第三阶段品牌泛滥的时候,大品牌就会衰落,因为维系大规模的共识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扛不住,就笼络不住那么大规模的群体,共识的浓度也就逐渐被稀释。此时此刻,更契合于细分人群人格特征和内在诉求的特色小众品牌就会崛起。今天的 LV 已经烂大街了。真正试图展示个人特征的女生们,都有自己各自喜欢的小众的品牌,而不再选择大众品牌。在大众品牌泛滥的时期,几乎就等于没有品牌,毫无识别度 就不再满足用来表达自己的社交诉求。


社会也是如此:所谓社会升级,就是先实现底层社会结构的标准化,将协作度低下,封闭、低效、耗散的最小社会单元改造成能相互嵌套和协同的标准件,继而减低协作的成本,形成基于契约的自然约束。最后增强金融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渗透密度,编织更复杂的社会分工协作网络,渗透的更深,编织也更密。


提问到知识星球:守夜人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