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穿透迷雾,科学无法普及!

小孩的视角!

发布日期:2018-10-17 22:36:00 +0000

匿名提问: 司令,您好,《 教育之道 》中您说“顽童当以心智为先,切不可规戒过盛:抑制心性,内生恐惧,遇事退缩,如芒刺在喉”,我理解的是敢于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少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规则。可是这中间的平衡和度很难把握:比如说孩子站在一个尚未封闭的阳台边,我会担心她,就会告诫她危险性,类似的东西说的多了,她自己就害怕了。以前2岁时从比较高的滑梯上滑下来都不怕,现在4岁了,反而不敢再上。另外不知是不是表扬和鼓励多了,导致她自尊心很强,比如不能说她不对,不能夸其它小朋友,不然就会生气;又比如担心学不会比较难的英语,索性不学,害怕困难,害怕挫折,害怕失败。这种情况该如何引导?


根据你的反馈,我认为你的核心问题是视角问题,而不是那个操作的度的问题。你发现没有?你的表述都是讲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是你的预期和你得到的反馈之间的落差——这都是你的视角! 我在《 E1:精神结构 》中阐述了人为什么会从自我的视角筛选外部传来的信息,并根据这种视角筛选的信息采取行动。这是一种本能!当我们去看待外部世界的人和事的时候,首先有一个自己的预期:你会认为她应该怎么样,如果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你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是不是哪个奖惩的手段没用对?接下来我是应该诱导呢?还是惩罚呢?这是人正常的思维模式。所以会本能的认为一切问题都集中在奖惩的技巧和把握度上面。 如果你去观察一个组织的运行,你会发现思维方式也差不多:我想达到某种预期。然后制订奖励和惩罚的标准。如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我就改变奖励的规则和惩罚的方式。它要有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对方的行为要可预期,或者对方是理性的!在公司里,这种制度对拖家带口的中年人最有效,因为现实逼着他们不得不理性;但对于年轻人毫不起作用——这也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搞不清楚动不动就辞职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问题的,关注点到底在哪里,如何激发其内在的驱动力,让组织有凝聚力,更稳定,并富有创造性。 上面这些看起来好像跟幼儿的教育没有关系,其实是一回事:你不能把她当成一个理性的机器——你输入一些指令,看她的反馈,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你再调整一下指令,再看她的反馈。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你得了解她的那套系统是怎么运行的。换而言之,你得从她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发生的事情——同样一件事情,从她的视角看到的和你的视角看到的会完全不一样!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牵着一个幼儿逛商场,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你知道她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吗?


全是腿!


她的身高和商场中人群的密度决定了她的视野只能看到不停走动的腿。半天下来,你可能很兴奋,但她可能一点兴致都没有,看到得只有密密麻麻的腿,她能有什么乐趣? 这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视角中所呈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我在《 E1:精神结构 》中面讲过:生命体筛选外部信息,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并根据获得和筛选的信息与自身的存亡绝续的密切程度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 小孩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她的视角筛选的信息对她而言,是让其感觉兴奋还是让其感觉恐惧,决定了她的反应。所以,你需要把视角先切换到她的世界,明白她看到的是什么。然后你才能理解她的行为。这个时候你才知道怎么样改变她看到的东西或者改变她看东西的方式。


同样在《 E1:精神结构 》里面讲过,无论是威胁性的信号,还是奖励性的信号,对大脑来说都是优先级别高的信号。而且,更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引导正向的循环和打破反向循环,正是教育之道。


所谓正面的循环,无非就是

胜任感,获得感,安全感;

所谓负面的循环,无非就是

恐惧感,无力感,孤独感。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是生命体,如果感觉自己无法胜任,就会心生恐惧,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强化这种无法胜任的无力感,所以会用逃避来缓解,因为逃避可以可以规避失败。为了回避失败,一定会选择自我孤立,并否认所做事情的价值。继而产生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会强化自己的无力感并增加对自己的质疑,并进一步强化恐惧感,这是一个死循环!


一旦对自己的怀疑度和恐惧感逐步上升,任何压力和刺激都会越发让其不知所措。 对这个运行机制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会按自己的喜好,无意中在言辞和形态上表现出失望,不满,取笑。这等于把她推向深渊——她会怀疑这个世界跟自己之间的信任关系,会质疑安全是否真的存在。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害怕被嫌弃,被孤立,被忽视。这个从婴儿时期延续下来的本能会让自己的底层逻辑认定被忽视、抛弃和孤立将会危及到自身的生存,所以会无比的恐慌。


2岁和4岁的那个对比没太大意义。我十岁的时候敢从三楼直接跳到下面那堆沙子上,今天我从二楼都不敢往下跳。力量的训练和熟悉程度会改变胆量。一个人的行为,主要看当时场景中的状态。迈出第一步以后,事实会帮她确认自己可以胜任,一旦她拥有了胜任感,就会越来越大胆的去尝试,形成正向循环。不管是公司训练员工,还是父母训练小孩,在安全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应该放手让其自由探索——当然,不能把一个生产服务器交给一个刚入职的实习生,同样不能让一个2岁的小孩站在没有封闭的阳台边缘——这已经突破了安全的边界了!然而,在扶梯这种有安全保障的地方,不做限制,给予鼓励,只要迈开第一步,恐惧感就会逐步消散——就如同买下第一套房之后,就不会再天天焦躁不安了一样。 一个人如果害怕失败,就会想一切办法进行逃避,这种逃避包括拒绝尝试、自我孤立、消除竞争、否认价值等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承受不起这种失败——这种失败会直接威胁到她内心最核心的安全。


我小学的时候考98分都会被揍,考100分老头子只会觉得理所当然,甚至用言语敲打,以防止骄傲。平时他什么都不说,我站他旁边就感到恐惧。 大人自己或许察觉不到,但对小孩而言,这是要命的:不经意的眼神,脸色、叹息、以及不耐烦的神态,都会为心底预设的立场提供“确凿的证据”——这种预设立场已经认定你会对她感到失望和不满,并在她的内心中造成巨大的恐慌——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安全的底线!你可以打,可以骂,但必须让她非常确定的感知到你们之间的这种安全的亲密信任关系牢不可破!


当老头子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让我感知到了这一点之后,即便他把我吊起来打也就只影响一会儿心情。因为我知道:发生这样的不幸,或许是我的错,他需要给周围其它人一个交代;或许我没错,他只是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不管怎么样,看到了底牌,心里就有底,也就不会因此而惊慌失措。


总而言之,把她当做一个独立的、平等的、完整的生命体对待——她有着和你一样的底层逻辑和筛选外部信息的方式。从她的视角去理解她所面对的场景,去发现她在场景中的核心诉求和最大恐惧各是什么。消除恐惧,引导诉求,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我认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教育训练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 设立边界,哪些原则不可逾越,逾越后必会受到惩罚。


这个原则应该有普遍适应性,不能根据某个人的心情和喜好来临时决定。


2. 场景预演,置身某个场景中的自己应该如何应对,为什么应该如此处理?


人都害怕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提前预演各种应对之策。提升认知是为了第一眼就看清底牌,从而消弭人在不知所措状态下的恐慌情绪。


提问到知识星球:守夜人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