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穿透迷雾,科学无法普及!

A1:别无选择!

发布日期:2018-10-21 22:11:42 +0000

匿名提问: 司令,为何现在国家大抓环保?环保搞得停工减产损害经济


在《 去不掉的产能过剩 》里讲了经济的三层模型:金融居于顶端,通过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周期来调节下游的产业。事实上,任何人造物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固化的货币。 在单位时间的区间内,货币总量是恒定的。它固化在这个地方就不能够用在那个地方。任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会自我强化——就是把资源不断的投入在自己有优势的地方。如果能够轻易的拿到便宜的钱,那么扩大产能的冲动就更大。中国的货币之锚是土地,金融市场是畸形的,更像一个分配资金的行政机构。在这种传导机制中,谁更容易拿到便宜的钱呢?当然是有行政势力。行政势力最愿意干预什么样的行业和企业呢?当然是跟自己的财政,就业,政绩密切相关的。 它是一个会自我强化的循环:行政势力帮忙获取更便宜的钱,企业把规模做得更大,继而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政绩。贡献更多的税收——这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能让所有参与方 共赢。所以, 一旦跑起来大家会疯狂的争夺资金。大量的资金固化在已经完全超出市场需求的行业,从而造成整个经济结构内部的失衡。单位时间内,货币总量是恒定的,你占多了别人就少。 这种系统性的债务风险和资源错配的风险。最后只有国家兜底,变成日益膨胀的烂账。然而,整个链条中所有参与方都是有利的,谁会收手?nobody!


破局点


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追求的是宏观的平衡。通过矫正资源错配,挖掘增长洼地, 对产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并不聚焦于 花花草草的细节。一个执掌权柄的人,过于关注细节,本身就是一种大恶!


既然持续投入扩大产能对深度捆绑的利益相关方都有利。那么,发多少公文都会是耳边风。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不管什么政策都不得不依靠这个传导体系去执行。这让我想起和珅说纪晓岚的一段话:纪大人当然可以在朝堂之上唱着高调,但和某不行!要救民必先救官,如果不先喂饱他们,谁去发这些赈灾粮啊?是我去发放,还是你纪晓岚去亲手发放呀?直到今天,这个统治结构依然没变。所以, 中枢的三令五申在互相捆绑的利益面前不过是一纸空文!


然而,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结构性扭曲不能这样持续下去,越往后拖,越容易玉石俱焚,所以,必须挖肉疗疮。无论怎么做,都需要一个突破点,而且还必须师出有名!首先,需要高举一面道义的大旗,这个道义必须基于人民群众能够快速感知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快速凝聚共识。我们在《 F2:底层逻辑 》中说过:面对死亡的威胁是快速凝聚共识最有效的方式。于是,柴静的那个纪录片《穹顶之下》就在恰到好处的时间横空出世。我发现在纪录片的鸣谢单位里面有一行小字——某一个环保组织的负责人,正是老大的亲哥哥! 纪录片《穹顶之下》,以直观的视觉感受,高超的演讲水平,严密的逻辑和电影手法的镜头切换,将亿万情绪化的乌合之众引入了预设的阵地。并在大众的心头点燃一把恐惧之火!特别是那句点睛之笔: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我闻出来那是钱的味道!这个指向非常明显,也特别容易煽动乌合之众的仇恨。 紧接着,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面大旗就树立起来了——加大环保,以追求青山绿水为目标。这足以让所有人无话可说!环保部门作为一个冷衙门,突然变得很热,对突如其来的权力,自然是充满了热情——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辆战车就这样被彻底发动起来——他们也投桃报李,为了查那些工厂,甚至连无人机这种高端装备都用上了。 上有大义,师出有名; 下有爪牙,竭诚报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打破恶性利益联盟, 真刀真枪的发动起去产能运动。 当然,利益相关的势力也不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攻防都是从道义开始的——至于为什么从道义的争夺开始,可以参考阅读《 C1:他们到底怕什么 》。


失策和反扑


丹顶鹤做学术研究时,富有真知灼见。然而,落地执行的时候,过于操切,第一场仗还没有打完,马上又在金融领域开启第二场战役,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倒是立竿见影,瞬间造成大面积坍塌。金融是产业的上游,流量瞬间锐减,比对货币周期缓慢收缩对下游的影响更猛。作为缺乏行政管理经验的学者,对真实流通体系的复杂度和微妙之处预计不足,加上去产能没能与金融的去杠杆同步——这就好比突然把两桌饭缩减成一桌,但是多出来的客人又没有走,甚至服务员还自作主张招来一些新的客人。客人们怨声载道,集体骂娘和卖惨。而这种本能的反应,恰好为某种势力提供了博弈的筹码了。


贸易战本来不可避免,为什么不可避免,请阅读贸易战爆发前写的《 向正在坍塌的地方踹上一脚 》。然而,整个社会沉浸在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嗨之中,信心满满的做出了错误的战略预判,丹顶鹤的应对策略更是进退失据:一开始只需让点小利,可为缓兵之计;然而,确采取针尖对麦芒的策略寸步不让。后来顶不住了,想妥协的时候,底牌露得太快,已经骑虎难下。


环保策略获得破局之后,利益捆绑的势力,最多采取消极策略,以拖待变。所有的指责和渲染仅集中于环保执行部门的操作不当,造成了经济和就业的巨大损失。然而,上面不为所动。紧接着丹顶鹤的操切过急造成的失策,加上 外部的助攻,让利益捆绑的势力,以退为进,有了道义的支撑和要挟的底气,如果上面不妥协,他们就会放任恶化,让现实的社会问题蔓延。对所有生命体而言,面对死亡的威胁实在不敢硬撑。以前严厉打击的,现在又开始允许回归。环保政策开始松动。朝令夕改,功亏于溃!


迫不得已


农业社会强调秩序,工业社会强调效率。老年人喜欢强调传承,因为这样对自己有利;而年轻人则热衷于强调未来,因为只有年轻人才有未来!


一个农业社会升级到工业社会,人群必然造成分化。分化出来的每一个群体都会为自己找到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大义,如果没有也会被创造出来。大义的名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堂而皇之的把同样利益诉求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为这种诉求和达到诉求所采取的任何行为,赋予一种正义感和圣神感。


自汉武帝以来,我们的社会经济中就一直存在着盐铁专营这种独特的传导体系。久而久之,资源都沿着这一传导体系分布并逐步像社会的缝隙中渗透。不管经济和产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更有决定性的底层,就如同植被沿着水源分布,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伴生的紧密程度和距离上的远近亲疏…


这股主流的势力一直被当作可以依仗的根本力量,奈何它自我利益正在形成社会经济体中的恶性肿瘤。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而且本身就是传导体系的一部分。要想破这个局面,就必须要引入另外一股势力。


为了不打破平衡,之前一直是含糊其辞。当下内外交困的现实,让这股势力拥有了更强的博弈筹码,甚至逼着中枢步步退让,已从事实上打破了平衡。因此才有了下面的表态:“国企占据产业链的上游,民企占据产业链的下游,互为补充,浑然一体”。不存在“国进民退”,金融机构以前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向国企放贷才是安全的。金融机构要改变考核方式,国企民企都是市场主体,应当一视同仁”。所有表态的背后都是策略性的试探。昨天老大甚至亲自下场,以豪不含糊的鲜明立场,支持民企的发展。


国王与新兴贵族之间的临时协议不过是迫不得已,让一纸空文变得具有约束力,源于国王囊中羞涩时,无可奈何的放手。正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财政危机,迫使国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自己手中的特权,来换取度过难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手中的权柄就这样一项一项被新兴势力拿走了…


引用的文章: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C1:他们到底怕什么


提问到知识星球:守夜人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