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穿透迷雾,科学无法普及!

A13:上海没戏了么?

发布日期:2018-11-13 22:11:00 +0000

今天知识星球里有一个关于上海的提问,源于一篇“老蛮数据透视站”写的文章。文章中列出了几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如下的结论:

  1. 上海存款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存款增长率,上海已丧失作为金融中心的资金吸附能力。

  2. 上海主板吸纳资金的总量低于深圳创业板,所以要在上海搞注册制和科技创新版来挽救上海失去金融中心地位的危局。

  3. 过去十年上海在执行去工业化政策,造成整个城市的后劲不足。必须放任房价下跌和地产破灭,才能重新召回此前被它抛弃的工业,再次吸引产业工人的回归,才能再次培养出吸纳资金的能力。


我相信这个以数据透视为主攻方向的人不至于编造数据,至于是否有偏向性的筛选,姑且不论,这里就以他自己提供的数据来审视他的结论吧。


电商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最高,上海双十一统计如下:

浦东新区遥遥领先,其次是闵行和宝山。你看地图就会发现,闵行、宝山和浦东这三个外围区域堡围上海的核心中心区。闵行和宝山是上海传统的重工业区域。市中心的徐汇区,房价已10万/平方,包围市中心的浦东是5万多,宝山和闵行才4万多。落差很大,距离不远,这种势能一定会向外溢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地价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就是对产业的影响。


工业用地的租金和环保成本持续升高,制造业处于周期更替的下行通道,这种替换不仅仅是机器设备的替换,还有人和组织的替换。产业必然会发生变迁——产业的变迁可能较快,但人口结构的变迁确会很慢,因为人的迁徙需要生活配套设施。浦东新区成为第一,毫不奇怪。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浦东新区是中产聚集地区,而且在成熟的城市区块中面积最大。宝山和闵行的消费能力上来,显然不是重工业区的生产工人的消费能力能办到的。


产业升级


产业是有其周期的,上海不管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存在大量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企业,它们在周期的某个阶段是上海的动力之源,在周期的另外一个阶段则成了包袱 。曾经跟上海两个生产机器设备的百年企业合作,他们的总部还在上海,但包括生产基地在内的其它部分都已经搬到嘉定那边去了。上海的外围城市有很多生产进口替代设备的民营企业,不少是行业龙头,不仅仅是知名品牌还出口海外。它们正在替换原来那些扎根上海本地,拥有悠久历史的同类国有企业。 不管改制与否,这些企业都面临产业周期升级的问题。


奶制品领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叫光明,光明集团今天陷入绝境,快在破产的边缘。它曾经是一代人的记忆——不仅仅是上海及周边人的记忆,至少包括整个华东华南各省市上世纪末对奶制品的记忆。前段时间发起号召大家通过购买光明牛奶,来拯救光明的行动。这是一种绝望的呐喊,你觉得这是所谓的去工业化造成的吗?不管是蒙牛还是伊利,他们面对全国市场,整个企业完成了现代化升级。而光明一直困守一隅,沉浸在往昔的树荫里,就如同一本竖排的繁体线装书——它或许是过去的王者,但那毕竟不属于这个周期了。


这样的企业要么自己破产,把资源释放出来。要么完成升级,变成一种新的事物。同样是开线下店,小米之家是升级过的线下店——从管理体制,成本控制,营销方式,客户体验,甚至从业人员的构成都是全新的。所以,同样面积的线下店,利润会高出25%。 产业升级不是换机器,换厂房,而是换一拨完全不一样的人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做这件事!


产业升级必然有一个下降的通道,然后才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 这么说吧,上海就是把房地产全部摧毁,也无法让已经迁到嘉定,常州,昆山等周边地区的制造企业再回到市区。 一块土地上如果都是农田,那么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人员构成也以农民为主。一块土地上如果都是工业区,那么这块土地以工业和贸易为主,人员构成也是以专业人士为主。如果一块土地上是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生物医药,高端服务等各种高附加值产业,这片土地上的人员也以这种与之匹配的人员为主。


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和债务周期是谁也绕不过的。应该加快速度让那些老的破产,现在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动不动去插手输血,吊着不死不活,反而不好,早死早投胎却能顺应产业升级周期。


周期轮替


全国各地的存款总额,增幅大于上海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存款额度增加,一方面说明大家这些年收入增长了些,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没有投资渠道。到底是上海的金融服务更充分,居民更愿意拿钱去投资。还是因为全国人们这些年都有钱,就上海人没钱?我知道深圳的创业团队融资全部是去上海的。为什么各种新的金融平台,首先都从上海兴起,其次就是深圳?为什么不是从成都,武汉,重庆,长沙兴起?这跟电商是一样的,首先兴起的地方肯定有一班能广泛参与的群体。


这些年金融领域,玩法很多。每一种玩法都在分流资金。展示出来的只是统计到的一些渠道,还有一些渠道根本统计不到,比如P2P、区块链投资这类非传统方式暗地里吸纳了多少资金,这类平台的主体都在上海啊。其实,资金的分流源于社会经济某种结构性的轮替和涌动。


自从2015年来,中国股市一路下挫,韭菜都跑完了。这跟A股本身的缺陷有关,不改革制度,而怪罪于区域,这是欲赋新词强说愁么! 上交所的主板和深交所的创业板。所代表的不是两个地区而是代表全国范围内处于经济发展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


上世纪50-60年代的东北一骑绝尘:自清末以来,俄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在那里建立了配套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也是经济周期在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产业。所以会特别的牛逼,特别的闪耀。今天的东北还是东北,资源还是那些资源,但产业周期切换了——成熟经济体的重工业比重都在萎缩,重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越来越小是周期性的必然趋势!


上交所的背后是些什么样的企业?是发展周期上一个阶段的企业。目前还是社会主流产业,规模也非常有份量。这些主流有份量的企业都集中在上海吗?没有,它散落在全国各地,甚至还是各自地区的龙头和支柱。这是上海的融资能力下降吗?这是全国的这种企业的融资能力在下降呀!


预设立场


制造业融资确实困难,但跟别的产业无关,是缺钱的主体不符合借钱的标准,所以显得尤其困难。这种钱借出去是有去无回,银行和金融体系已经无法再背负这样的无底洞债务。向僵尸企业输血没有任何意义,就应该让他们都死了!


很多人天真的认为:只要房地产马上崩盘,制造业就会重生,但对制造业的理解都是口号式的,缺乏切中现实的内容。此人有一种预设立场的恨,一说到制造业就是泛泛的神圣。我敢打赌,他没有搞过制造业,现实中的制造业目前从业人员的缺口非常大,这种人的缺乏对生产的干扰比资金的缺乏更为严重——低端制造没有人愿意去,高端制造所需人员还没有成熟的培养输送机制。人的成本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被迫开始搞无人工厂。我认识一些制造业的老板,他们自己的小孩都不愿意去接管他们的产业,更愿意拿一笔钱去做新的产业。真正身处那个行业里的人在用脚投票, 这就不是喊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真正赚钱的制造企业,根本就不缺资金。这个社会现在有好多东西需要升级,只要你能够弄出升级版,大把的愿意给钱。那些依赖进口的装备,只要能制造出来,哪怕稍微差一点,同类进口设备的价格都会至少降价30%,这个空间非常大。目前制造业的现实是:大多数人做的那个东西既过时又过剩,也无力升级,还想像十多二十年前,刚刚兴起时那样每天躺着就日进斗金。这可能吗!


上海特征


上海的潜力在于它能疏通整个长江沿线经济带,连接海内外。一百年前上海就是远东最繁荣的城市,以财团和买办著称于世。国民政府能在南京建立统治,源于上海的内外财团和商业体系的支撑—— 上海人尊重规则,以职业经理人为荣,他们更适合把成型的东西做细做精,而不是在跑马圈地的时候一鸣惊人。 深圳则适合做这样的开创性工作。在整个经济模型中,我认为珠三角是实验田。长三角把试验田里搞出来的东西做产业化定型,铺开产业链。雄安那个区域会善于进场收割,搞市场垄断或发放准入牌照。


几十年前由于特殊的原因,强行将高密度商业协作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了生产型城市。曾经第二产业占比高达86%的武汉,今天都已经降到30%以下了。上海作为整合长三角联通海内外的关键支点,不可能重新回到到让市区布满烟囱的状态。 上海是一个更大的经济协作圈和城市群的中枢,一定能实现金融,贸易,科技和高端服务的升级。成为整个长江沿线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科技和服贸中心。


雄安!雄安!

A7:下一个!还有谁?

互联网农产品为何乏力


提问到知识星球:守夜人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