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穿透迷雾,科学无法普及!

C11:结构升级之后会更惨!

发布日期:2019-01-08 22:51:11 +0000

A22:杀死父母的未成年人 这篇文章呈现的是冷峻的现实。我记得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第一句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它描述的正是英国处于社会升级的时期。一个社会的外在形态依赖其基础结构的现实状况。正是这种现实基础,衍化出形形色色覆盖其上的社会解决方案。土地和人口的终极矛盾,演化出我们的社会对秩序的无比推崇和对个体的极度压抑。压制个体正是为了维持秩序——只有让身处其中的个体被由内而外的层层约束固定在方寸之间,才能用最低的成本维持最大规模的秩序。


升级的三个步骤


社会升级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到底是发端于顶层设计还是发端于底层变革呢?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像三井这样的大财团就是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政策下直接扶持的,行政特权和社会资源完全是直接赠送。英国的工业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慢慢铺开,并没有什么顶层设计,只是在重商主义传统之下,由商业利益驱动着士绅、行会、土地贵族、银行家、商人,甚至海盗——那场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演奏并不存在具象的指挥者。


能量


如果一个社会中只需要一部分人工作就能保障所有人生存所需要的食物,人群中就会分化出带有某种专业特征的职业。社会的分工和协作的密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如果全天的工作仅仅能让一家人获得最低水平的温饱,那么,他的所有关注力都聚焦在获取每天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之上。所有时间也都投在这上面。不仅仅看不到除了当前从事的工作之外的其它机会,甚至连这样的想法都不会没有。生命体在其生存结构中求存的紧迫感抢占了他所有的关注力。也正是这种紧迫感让它会天然的选择一条稳妥和熟悉的途径来解除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胁。


在今天的大学里,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善于利用规则,也更关注外部的机会,来自农村的学生不仅仅自尊心更强,也更封闭,而且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在应付自己内心的各种压力上面。那些时常会让他们感到迫在眉睫的压力就来自于日常的外部环境。这就好比落后一大截的人还扭伤了脚——光咬牙忍住疼痛坚持跑下去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更不要说追上那遥远的背影… 何况遥不可及的背影会进一步刺激内心的焦虑和绝望!因此,他们更沉迷于各种高频短刺激的东西,通过麻痹来缓解片刻…


一个人是如此,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如果长期处于勉强温饱的状况下,所有的关注力都会聚集于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并驱动自己把所有的一切投入到最稳妥的重复之中——它永远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温饱,而且不能停歇。


游牧部落转入农耕定居,就能稳定的获得食物。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胁一旦解除。更多的人能够去建造存储粮食的公共设施,去开垦更大面积的土地,并分化出专门的手艺人。这会形成一种正向循环:只需要更少的人就能获得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事更长远的事,从事分工更细的工作。并扩大整个群体的规模变得更有力量,进一步强化正向循环。


升级的第一步,降低损耗,让自己拥有的能量呈富余状态,从而解除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胁,把时间、精力、关注力投射到更长远的机会上。


城市


文明是以城市出现为标志的。城市的出现首先表明出现了富余,生产生了人群的分工和分化。城市是一种更高级的秩序,要能持续的维持秩序就必须存在富余的储备。


城市不是一群建筑,而是一套规则。人在这个规则之中,遵循约定成俗的规则,通过利用和遵循这些规则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规则来驱动整个整体,使其变成实现自我目标的工具。


城市通过一套规则,将一切以更高密度的分工协作方式组织起来。同时也需要消耗更高的成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社会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是通过产业来呈现。产业有明显的层级壁垒,并向下依赖。如果一个社会的产业配套没有达到某个层级,所有依赖它的商业活动都支撑不起来。一个底层屌丝如果突然获得一笔意外之财,也会被消耗在:豪宅、名车、赌博、嫩模这些选项之中——这是那个层级唯一能理解和想到的出口。


产业


一个社会越发达和繁荣,越靠近底层的产业所占的比重就越少。并不是因为不重要,恰恰是因为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只需要极少的比例就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人的消费是经济曾长的拉动力——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消费,出口就是外部的消费。末端的都是直接消费,为了满足末端消费的供应需求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都是间接创造拉动力。一个社会的产业布局一定是为了解决其民众的主流需求——这种海量需求与现实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才是产业布局的起点和终点。


正因为如此,每一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为产业有层级和配套的限制,并具备向下的依赖特征。我们的社会升级并非起源于1979年,而是起源于1949年。重工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最基础的机械力量替代农业社会依赖人和畜的力量。延长人的寿命,提高新生儿存活率会为社会提供更充分的廉价劳动力。一个社会的组织度对应三个阶段:人数密度,机械密度,信息密度。后一种的密度越高,对前者的依赖就直线降低。一个农业社会刚启动升级的时候,无论是输出力量的机械密度还是频繁复杂协作的信息密度都可以忽略不计。组织度只能通过人口密度来保障。所以,落后的军队不得不凭借严密的控制和人海战术的牺牲去取得胜利。当火力提高以后,所需要的人数规模就会大幅减少。而信息密度增加,会让精确度更高,协同性更强,对火力规模的要求也会大幅降低。这个基本原理既适应于军队也适应于产业。


下一层级的产业配套水平是上一级的瓶颈和基础。即便在债务杠杆或者外部资金、技术和产业的输入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先补齐更第一层次的配套产业,才能建立起更高一个层级的相关产业基础——空中楼阁是建立不起来的!为什么有的岛屿赶上所有的风口,有着各种富有想象力的规划,但是最后只能搞旅游、赌博和房地产? 因为大量的资金瞬间涌入,而没有能够承接和消化的配套产业基础。资金追求最快速的回报,所以,只能淤积在来钱快的有限选项下迅速吹起泡沫,又迅速的破裂,留下一地鸡毛…


百强县市


随着社会的升级进程,社会重心必然由农村切换到城市。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都开始切换到城市视角。城市不仅仅是统治的中心,也是社会分工协作密度最高,人才、机会最多的区域——是生产生活要素聚集之地。中国的十大城市几乎占据全国GDP30%,而美国的GDP的70%是由10个城市群贡献的。中国社会在升级的过程中,也诞生了二百多个大城市。城市作为国民经济和产业消费的中心支点,变得越来越突出。然而,随着千万级的超级城市的陆续出现,人口与公共资源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尖锐。在自然的演化中城市也在持续提高门槛间接的驱赶某些人群。


为了解决这种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一方面试图控制超大城市的规模,另一方面试图引导卫星城和区域性特色小镇的建设。建设特色小镇其本意是为了强化城市,但这种这种城市并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工艺品,而是进化而来的生命体——自动进化出来的城市主要依托当地某种富余的资源:株洲是火车头拉出来的城市,克拉玛依则是沙漠中凭空造出的石油城市。城市是生命体,是一种动态的秩序,作为一个生命体必须是活着的!


自古以来,城市都沿河道分布。这不仅仅是对水资源的依赖,还有对物资的低成本快捷运输的依赖。当我们去追寻城市发展的脉络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骨架躯干就是江湖编制而成的水网。结构学研究的重点不是当一个事情发生之后去解释它的合理逻辑。而是判断出在某个结构之中,某个价值点虽然还未出现,但它会出现也应该出现。或者是识别出哪个东西不应该出现在这个结构之中!


振兴农村不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也不是社会升级的主流方向。扶贫是为了社会稳定,是为城市的发展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避免出现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流民围城的险恶局面。


除了大城市意外,百强县市、甚至百强镇都是未来的重点,他们就是经济的支点,也是渠道的支点,还是升级后的社会结构支点。


依依东望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这篇文章就是通过结构学的基本原理判断一个还未到来,但是会必然出现的事物——统治机器的组成人员必须会与社会主流的统治势力相匹配。如果暂时不匹配,时间也会让不匹配的部分逐步凋零,最终让主流势力的子弟全面接手!


当社会结构升级将社会中心切换到城市之后。社会人群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亘古以来,无论是举孝廉,还是科举,或者其它什么形式,都是统治机器对社会实力势力的一种任命形式。即便是科举,在一个上亿人口的国家中,取士的规模也就2000人左右,什么样的家庭才能供养得起脱产的科举?本来就是一方势力。所谓有钱,有人,有地盘,还怕没有番号吗?千百年来,这个底色从来不曾改变过!也永远不可能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统治机器构成人员的选拔就如同三国那段短暂的时期一样,产生了逆历史潮流的一个小插曲。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升级完成,它终究会被终结。这个名额会重新分配给那些真正的统治势力的子弟。


分层隔离


人生而自由平等是一种人为宣传的幻觉,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一共识汇聚力量去挑战原有的资源分配方式。所有的革命都是从一种大众化的思想营销开始,继而发展为一个旁氏骗局,最后终结于新的秩序重建!无差别的平等违背大自然最基本的规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能量平均分布,载体就处于死亡状态!能量的平均分布,意为着完全的无序,熵值达到最高。生命是一种有序的结构,有序,才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建立秩序就会造成能量的不均匀分布:人的大脑至少需要消耗人体40%的能量,与身体的其它部分比起来,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生命体相互叠加,形成更复杂的结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能量转化率。生命体是基因传递的载体。基因对能量的无限需求和能量的有限转化之间的终极矛盾,一直驱使着生命体的进化并提高能量转化能力。


如果大脑没有进化到一定的程度,人就只能利用身体的力量,无法利用外部的资源去制造更复杂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加上由人自身搭建起来的社会结构,让人类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能量的转化能力,并更加有利于基因的传递。搭建结构也是打造工具,制造并使用工具会放大个体的力量。具体来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个体,会比其它个体占有更多的资源并拥有更大的力量!社会层级就此产生,而且无法避免。


社会基础结构升级之后,分工协作密度越高,发展的越充分,社会各层级之间的隔离就越突出,也越隐蔽! 奴隶时代的统治虽然血腥,但奴隶主和奴隶都生活在同一维度之中。抽在身上的鞭子是实实在在的,肉林酒池也是能够想象的。让一切运转的是最原始的暴力和最原始的欲望。奴隶的脑中并不存在某种能自圆其说的幻想。无论是对食物的需求还是对繁衍的需求,双方内心渴望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一样的!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的隔离层,让彼此都完全无法想象出对方的状况,而且都活在各自的幻境之中。


升级后的社会结构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秩序形态。这座有序的金字塔,塔尖所呈现出来的文明之光是以逐级强化的控制支撑起来的。金字塔越雄伟,控制和渗透的就越恐怖——层及越往下,人就越会被一些无形的牵制所束缚,正是这种约束驱动着人群成为提高能量转化的原材料,越是底层的生命体越像不断奔跑的小白鼠,被裹挟力量由内而外的驱使着永不停歇的奔跑,直至油尽灯枯 ——大众其实是城市的燃料:无论是轻易滋生的欲望,还是沉浸其中的幻觉,或者内心莫名的恐慌和缺失,都发端于生存结构中某种预先设计好的圈套!


许多对现实不满的人渴望新的势力登上舞台。依依东望,你望眼欲穿,等你望到的时候,塔尖的位置总是有限,而你会沦为一部高速运转,控制和渗透更残酷的机器中的燃料… 弱者恒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最惨的!


备用号:交易成本

A22:杀死父母的未成年人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A10:吵架一定要赢!

E2:《结构学》自序


结构学应用发消息:觉悟社

提问到知识星球:守夜人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