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解放日报采访「小道消息」:说别人说过的话,很没劲

发布日期:2015-10-12 11:52:24 +0000

按:解放日报采访「小道消息」。征求作者意见后,全文照登,只对标点做了一点修改。为尊重原文完整性,有些对我谬赞的话也一并保留了,并非我脸皮厚,特此说明。

解放日报记者:刘璐 实习生:曲佳琦


作为创办最早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之一,「小道消息」充满着运营者冯大辉的个人气息。有人觉得他是戳破「皇帝的新装」的那个小孩,也有人认为他太过张扬。冯大辉则认为,自己倾向于传递独一无二的内容,「公众平台不就应该提供这样的东西么?」

刻意走在媚俗的反面

微信公众号「小道消息」,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作为创办最早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之一,「小道消息」充满着运营者冯大辉的个人气息。这位生物学出身的 IT 男,历任支付宝架构师、数据库团队负责人等职,现为医疗健康类网站「丁香园」的首席技术官。

冯大辉坦言,当初起这个名字「有点恶作剧的意思」,很多人会以为这里有娱乐八卦信息。不过,针对「大道」而言的「小道」,确实抖出了互联网行业的不少内幕消息。从 2012 年年底上线开始,阿里、百度、腾讯、新浪、360、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无一不被「指点」过。冯大辉文字的一个特点是,前面一句还在进行专业分析,后面一句就跳出尖锐的观点,常常戏谑,不免「毒舌」。

渐渐地,「小道消息」的话题,拓展到了技术领域以外。他有时会给即将离开校园的学生提供几条求职实用贴,有时会对新闻热点发表几句冷思考。甚至也聊音乐和电影,但总能给出不一样的理解,比如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去学习贾樟柯,或者从迎合市场的角度调侃崔健。

有人觉得他是戳破「皇帝的新装」的那个小孩,也有人认为他太过张扬。

有人来,也有人走。到今天,「小道消息」的用户数超过 40 万。

冯大辉也承认,「小道消息」是 「一个很难界定的东西」。他说:「我倾向于传递独一无二的内容。能不能做到,我是不知道的,我也不确定它现在是不是做得够好。但是我愿意去尝试,也尽可能地去维持它的一些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可能是刻意走在媚俗的反面。你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内容跟其他人不一样,公众平台不就应该提供这样的东西么?」

10 万 + 不代表一切

解放周一:作为一名医疗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你现在还是独自管理这个公众号吗?每天花费多长时间编辑推文?

冯大辉:还是我一个人管理。编辑的时间差不多半个小时。写这个大概已经成了一个习惯。现在其实做不到每日更新了,的确太忙了。

解放周一:什么样的话题会引起你写作的欲望?

冯大辉:没有人去写的那种。在整个微信公众号内容生态中,稀缺的内容实在太少,同质化的东西又太多。总说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很没劲。只有独特的内容、独到的观点才会更有价值,如果可以有趣一点就更好了。

解放周一:「小道消息」在推荐其他公众号和文章时,是否也会有这方面的考虑?

冯大辉:对,我比较看重稀缺性的内容和角度。好的内容应该是表里如一的,「表」是标题的呈现,「里」是内容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有些人喜欢做 「十万人看了之后都惊呆了」那类的标题党,搞点耸人听闻的内容、打擦边球的话题,或者做很炫的视觉效果、很潮的网络语言、套用一些热点等等,就为了让你点进去看一眼。这样做是会有效果,但它不值得我推荐。

我不赞成以阅读量作为单一评估标准。比如,我做的某些内容是给某个专业群体看的,如果你硬是把它转成大众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本来只有一万多阅读量的内容可能变成了十几万,但是我并不觉得这十几万比那个一万更有价值。我建议应该追求目标用户的阅读量,而不是追求垃圾阅读量。单纯说一篇文章超过 10 万人阅读,没什么意义。

解放周一:那么「小道消息」的目标用户是什么?

冯大辉:「小道消息」主要分享我个人关于互联网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它的目标用户应该是一些有独立思考的人,他们希望获取一些新知识、新的信息渠道。主要还是四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男性更多一些。

想太多就没法去做了

解放周一:你期待和用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冯大辉:他们能在这里找到一些新的信息,或者一些感悟和思考。如果他什么都得不到,离这个账号而去就行了。我写的内容,其实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馈,用户在后台的反馈对我都会有帮助。比如他的一条留言可能是我没想到的,他提出的某个解决方案可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他用的某个产品可能是我以前没有用过的,或者他们公司用这种方式去做事,但是我们没有。当然,这种互动不需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只要留下一个线索,对我已经有足够多的启发,这就够了。

解放周一:尖锐是你一贯的文风,对可能带来的质疑、指责或抨击,完全没有担心吗?

冯大辉:我写行业里的公司确实会受到一些质疑,多数是怀疑我的写作动机。有时吐槽某些产品,是希望能推动这些产品做一些改变。有些时候我写东西只是兴之所至,我不太会特别考虑用意,不太会去考虑会不会得罪一些人。我只是考虑这个事情有没有可能改变,其他的我就没有想太多,因为想太多就没法去做了。

解放周一:可以理解为你的「动机」是希望解决问题吗?

冯大辉:可以这么说。我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些吐槽,有些合理的建议我相信也会推动微信的技术团队做出改进。当然,不是我写完了他们立刻就改进,只能说我的建议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一定影响,让他们可以在这方面多想一下、多一些讨论的空间,然后去做一些变动。比如前阵子我说我最期待的一个功能就是公众号能允许定时发送文章,并且让我的用户投票,很快我就看微信团队有人在其他群里跟大家征求意见。

链接

「小道消息」里的「大道理」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别人告诉你的不一定是真的,即使是你能够相信的人,他的判断可能会出错。

在转发一些信息的时候,应该想一下,怎么证实这是真的呢? 如果想都不想,那么你很可能会成为间接散布谣言者。
——《真相与谣言》

心智成熟与否与年龄有关,但年龄并不代表一切。有些人会在结婚生子或是经历更多人生历练、挫折之后迅速成长。心理上的成年人才有资格去管理一个团队。

管理心智成熟的人会很轻松,这类人的明显特征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驱动,困难面前能愈挫愈勇。但是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就需要管理者扮演「大人」 的角色,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去「取悦」他们,不断地发给他们「糖果」 让他们满意,不满意不干活儿,还会产生各种无端的怨言。
——《创业公司应该招聘什么样的人?》

90 后创业者的第一根棒子,是身份的棒子。他们自称更懂 90 后的想法,各种公开场合里把自己当作 90 后代言人。你们这些 70 后、80 后已经「老了」,根本不懂 90 后想什么。其逻辑是:90 后是未来。我懂未来,于是我行。一些投资人也热衷于肯定 90 后,「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开放,对市场痛点和机会的捕捉能力更加敏锐」,言下之意,我自己虽然不懂 90 后,但我找到懂的就行了。
——《少年人和棒子》

确实,弄个广告图发到朋友圈,如果再有几个朋友帮你转发的话,很容易造成一种幻觉,以为你做的事情真的很有传播效应。但是事实呢? 这样的传播半径很小,只是满足了自己「要做传播」的需求而已。
——《我讨厌跟风营销》

(摘编自「小道消息」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解放日报。扫码关注:



题图:© Mauricio Abreu/AWL/Gaopin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