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在京东买书的体验:好的和不好的

发布日期:2015-11-18 09:28:40 +0000

每年我会在网上买不少书,这两年主要购书渠道变成京东了。当然,淘宝和亚马逊也都还是补充,时不时的会用。在淘宝上可以买一些绝版书或是有些敏感的书,在亚马逊则主要是购买电子书。除此之外,比如读库和罗辑思维的书,也会买。

京东买书的好处是送货快,但这有个前提,要单独选一下京东「自营」的产品,如果一不小心选错了,买了第三方的图书,常常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送到。即使是买书,送货速度也依然很影响购物体验,主要是用户心理上的预期感受。

可惜的是,通过京东买书,几乎只有一个送货快的好处,其他体验问题还是挺多的。

比如,如果图书缺货,点击「到货通知」后,留下手机号和邮件,说有货会通知,问题是,这个功能我每次都去选,但没有一次能给我带来价值的。我怀疑是不是根本没给我发邮件,去邮件里翻,发现偶尔还是通知过来的,但是邮件算不上有效的通知系统,而手机短信,则从来没收到过。

其实,这个通知机制可以集成到手机客户端上的,有效拉动 App 活跃度。写到这里我担心是不是自己不熟悉客户端功能,特地去翻了一下,没找到类似通知的信息。

缺货通知并不是大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在京东买书,没法从评论中得到任何参考。

我买书要看评论的。比如,我要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有很多个出版社的版本,我想知道哪一个出版社的印刷质量更好,装帧是不是有问题。但是从评论中是看不到的。

我之前买过一本书,发现印刷很不错,于是买了该出版社同系列的另一本书,结果发现印刷烂极了。甚至怀疑是盗版,出版社打来电话解释说不是盗版,印刷的确很寒掺。翻遍整个互联网,没有人反馈这种问题。

或许有人觉得,买书不需要看评论的,别人推荐了书名就可以买了呗。对于新书,或是畅销书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常销书,对于经典的作品,这样没办法选择。所以,有的时候真的要去实体书店看看。

京东的评价体系是有问题的。评论满 500 字(细节我记不清了)可以拿「京豆」,一个「京豆」好像是价值一毛钱。这个糟糕的用户激励策略让所有图书下面都充斥着垃圾信息,没有任何价值。估计运营人员的 KPI 完成是没问题的,但完成这种 KPI 也没什么用。

用户购物也有京豆激励,激励多了,偶尔想试试用京东抵一下费用。发现消费虚拟货币还需要支付密码,谁能记得支付密码呢?这是个多蠢的设计,我虽然消费的是虚拟货币,但我购买的是实物啊,收货人信息一应俱全,还能盗费用吗?

对了,京东电子消费卡的体验也很糟…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侧面反应京东运营管理思路未必那么好。图书类目如此,其他类目是不是也如此?有理由怀疑。

京东图书类目的用户评价体系,直接跟豆瓣评分体系打通算了,支付一点数据费用,对双方都有好处。 京东自己的用户产生的图书评价完全是垃圾信息,用户看了之后反而会犹豫要不要买。 不知道咋想的。(声明:豆瓣没给我任何广告费)

京东卖书赚不赚钱?我不知道。但因为有了图书类目的存在,我才会在京东去买一些其他的东西。这至少是图书类目的价值。

怀念 UCDChina 存在的日子,那会儿至少还有一帮人每天网上写写产品细节问题和用户体验,现在? 都开始大谈空对空的东西,甚至本文有的地方也没忍住。

又落入俗套。

题图:© Torsten Velden/Westend61/Gaopinimages


找工作,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