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被「小道消息」这个名字误导.在这里,我只想努力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

微信的黄金时代

发布日期:2018-01-17 06:53:47 +0000

当各界在评价微信是不是老了的时候,我倒是认为这是微信的黄金时代。用这次微信公开课的主题来描述,「正当时」,正是好时候。


有一种论调说,理性的情感不如高级 AI 机器人,不过,通过机器不断跑 A/B 测试得出来的产品永远也不会让你懂得什么是「美」,一味的给用户推荐信息大粪也有效,如果你认为用户都是屎壳郎的话。


说微信老了的人会不会每天沉浸在信息大粪里?当然不会,他们在公众号发文章看衰微信,并不是先把文章贴到别的地方去。


微信的缔造者张小龙曾在办公室向来访者展示了一本书,乍一看,还以为他出了自传,书的封面是微信的视觉风格,书后的推荐语还是他的语录,不过,该书作者从未采访过微信团队,不过是根据网上公开资料就「编」出了书,居然有几百页,天知道怎么生搬硬套出来的。「被出书」的主人公自是很无奈,一如他的只言片语在网络上被不断过度解读,甚至引起种种误解,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噪音。


当天上午的演讲中,他主动提到「用完即走」还有下半句,「走了还会回来」,并且做了进一步解释。这是不是某种无奈的回应?「我所说的,都是错的」。他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因为会被理解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WeGod」


会场的每个人都看到张小龙玩「跳一跳」达到了 900 多分,在媒体的描述里,他自称是因为有点紧张,要不可以玩更高。实际的情况是,他平时玩这个游戏是戴耳机的,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判断,而当天会场太嘈杂,戴耳机听不到。此前,他曾达到几千分,当然也没用外挂。但是对常人而言,不用外挂,怎么能打到那么高的分呢?


他认为「跳一跳」玩到 1000 分,是某种技能的养成。一旦到了这个水平,获得的能力轻易不会消退。他不止玩游戏可以快速达到一个高水准,台球,高尔夫,至少这两个人人都可以上手,进阶也难的运动,他都已达到业余高手的水平。他不是「机器」,他比机器会思考,所以也更洞察力。据说,微信「小游戏」发布前,各个团队提交了六七款游戏,没有人看好「 跳一跳 」,大家都认为别的游戏肯定会比这个「有些无聊」的游戏火爆,只有他坚持应该优化「跳一跳」,也只有这款游戏会引发更多人对游戏的乐趣。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比洞察人性背后更难的是,选择拒绝那些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比如,演讲中他强调在微信里去中心化,不应该做流量的入口。微信里如果不停的增加更多的入口,人人都能做到,选择不做,比选择做更难。


最近微信支付的同行在拿钱砸用户,一个月砸下去十亿,「据说有效」。腾讯内部想必也有跟进的动作(砸钱骚扰用户算是「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真的有必要吗?选择做,容易。选择不做,要抵抗来自各方的压力,难。外界看到的更多是结果,不知道中间的过程。


因为微信和张小龙的低调,显得过于神秘,也就多了很多无端的揣测和解读。而有些解读,让我想起「金斧头砍柴」的笑话来:


两个老汉聊天,聊到了皇帝老子身上。 拾粪的老汉说:「如果我当了皇帝,我就下令这条街东面的粪全部归我,谁去拾就派公差去抓他。」砍柴的老汉说:「你就知道拾粪,皇帝拾粪干啥?我当了皇帝,我就打一把金斧头,天天用金斧头去砍柴。」


对大多数人而言,张小龙在公开场合玩游戏应该用的是金斧头。甚至竞争对手公众号也拿他玩游戏做文章,说用了外挂。时至今日也还有人提起隐私问题会武断的说「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


有太多时候,我们用自己肤浅的逻辑来揣测当事人,可当我们揣测的时候,不过是暴露了思维的局促和狭小的世界观。(也会有人揣测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拿钱了?为了出名?有没有另外一种简单的逻辑,比如,作者就是想写,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外界觉得微信慢的时候,微信拿出来的「小游戏」瞬间引爆用户对游戏的热情,几天,一亿多的日活,已是有史以来单款游戏的记录。看似慢,实则快。火山喷发前,总是有沉寂期,如果没这种耐心,也就不会积攒这样的能量。也难为了微信团队里那些年轻人,他们也同样需要有这种耐心。


我还真被问过,外界怎么都在说微信慢了,这种慢,了解了微信团队之后,也就好理解。微信这样的体量,现在还没超过两千人(包括支付团队)。民间呼声较高的事情(公众平台的功能改进),会好奇为什么微信还不做?答案也简单,就是人手不足。过去一年里,微信开放平台大多数力量都在小程序上,其他方面只好等一等。


耐心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人人都有。小程序的力量,近期也终于显现出来,短短一段时间里,已经出现多款日活千万的小程序。接下来一段时间,还会更多。有些人还在观望,电商小程序是否值得做,有些公司已经在这方面赚得盆满钵满。根本不像一些观察家揣测的那样「张小龙都没提电商小程序所以电商小程序不行了」,可能,他不过是忘了提及而已。


用户呼声较高的需求, 微信团队 一旦空出手来, 就会用自己的风格去解决。举个例子,我一直给微信提建议,要优化图片质量。这种需求在别的公司,可能调整一些参数就快速上线了。但微信团队考虑的是,如何在带宽增加可接受的范围内,做出最好的优化效果。这比较难,实现起来也慢。但一旦做出来,对用户而言,就是惊喜。


再比如,即将推出的公众平台客户端 App 也是如此。作为用户,需要的只是个客户端工具,但微信团队的基本要求是:手机上输入的效率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如果解决不好的话,简单的做个客户端工具没有太大价值。只有用户输入的体验提高后,才有可能让更多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写作。据说微信开发团队有个小伙子花了几个月时间全力做这个应用的编辑器,从目前我体验到的效果看,非常好。


理解了微信团队做事情的风格,也就好解释一些现象的原因,也就会多一点耐心。


谁说微信老了?是观察家们太幼稚。 以我个人对微信的观察看,微信仍孕育着无限可能。尽管月活跃已高达 10 亿用户,但创新仍在继续,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


现在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



题图:拍自微信公开课现场。


做个小程序,也是正经事。


无码团队做的小程序「抽奖助手」最近做了不少功能上的改进,目前已经支持同时抽多个奖品了,体验一下?点击或长按均可以。



中奖后,记得填写快递地址和联系信息。便于联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