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监守自盗》:美国的害人精是怎么炼成的

发布日期:2018-08-03 14:44:18 +0000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掘金影视-No.3


《监守自盗》:美国的害人精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楚团长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2018年世界杯,冰岛足球队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在这只“业余”队伍里,教练是牙医、门将是导演、后卫是包装工、队长是手球运动员,但他们的表现却令世界称赞。不过,在十年前的2008年,这个拥有极光和火山的美丽岛国,也曾让全世界吃瓜群众震惊了一回: 国家接近破产。


2003年,冰岛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业,这个曾经以捕鱼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人口小国,开始了自己脱实向虚的历史进程:三家主宰冰岛金融业的银行: Kaupthing、Landsbanki、Glitnir 在完成私有化后,短短五年间向海外贷款了1200亿美元,是冰岛GDP的10倍。


冰岛人身为维京海盗的后裔,从来不忌惮冒险。银行将资金借贷给炒股和炒房者,人人摇身变成投资大亨。


暴富后的冰岛人预定私人飞机就像叫滴滴,在伦敦市中心买房,花10万英镑去英国乡下打猎……一位冰岛人过生日的时候,甚至花了100万美元请英国著名歌星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唱两首歌。在那个年代,冰岛不仅有会扑点球的导演,更多地是会投资的渔夫。


当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来临时,尽管冰岛银行业并没有介入任何美国次贷及相关债券,但流动性危机还是摧毁了债台高筑的冰岛。这个只有30万人口的国家,最高负债1000亿美元,平均每人负债33万美元。最终冰岛政府宣布,国家层面破产。


有好事者还在eBay上搞起了拍卖冰岛的活动,从不到两美元的起拍价,一度炒到千万美元。


拍卖冰岛的eBay页面,2008年


无数冰岛人最终倾家荡产,欠下了巨额外债的冰岛还一度被英国列为恐怖主义国家,上了国际金融黑名单。


勤劳勇敢的冰岛人最终通过加强金融监管,调整产业结构,偿还了外债。当回首这段往事时,冰岛人相当豁达,现在去冰岛还能买到印着 “We may not have cash, but we've got ash!” (我们或许没钱,但我们有火山灰啊!)的纪念品,非常skr。

“别惹冰岛”主题衬衫


2011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 《Inside Job》, 就是以冰岛的崩溃为引子,来解析2008年金融危机。在讲述完冰岛的故事后,电影里冰岛大学教授Gylfi Zoega说道: (冰岛的危机)是个全球的问题,在纽约,你们也有一样的麻烦,不是吗?



这部纪录片,有一个信雅达的中文名 《监守自盗》 ,这个名字让电影更像是一部檄文,气势汹汹地声讨了政客、学者和金融大鳄们。众多大佬的出境也为这部以访谈为主的纪录片增色不少,《谍影重重》男主角马特·达蒙的旁白更成为这部纪录片的亮点。


不过这部左翼的纪录片,由于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刻意的剪辑,在中立性和客观性上有失偏颇。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了解次贷危机成因的经典纪录片,尤其是,纪录片用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


1. How we got there 如何走到这步

2. The Bubble 泡沫

3. The crisis 危机

4. Accountbility 责任

5. Where we are now 现状如何


本文将跟随马特达蒙的性感嗓音,为你讲述影片没有告诉你的那些幕后故事。



1. 监管的消亡



今年P2P平台的不断暴雷,为本就凄苦的中国金融市场更添凉意,数万金融难民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齐唱国歌的画面将成为中国金融史上一段经典记忆。事实上,一切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荒谬与疯狂,都能在美国金融史上找到身影。

储蓄贷款协会(Savings and Loans Associations)是美国特有的一种金融机构,它向居民吸纳存款,然后向社会释放住房抵押贷款。过去一直过着 “363模式” 的美好生活:3%的利率吸纳资金,6%的利率贷出去,下午3点轻轻松松出去打高尔夫球。

当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融创新让储贷协会陷入了困境。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新产品先后问世,更多的理财选择让居民存款搬家,纷纷取出储蓄贷款协会中的存款,投资到新的金融产品中去,就如同中国居民把存款搬到余额宝中一样。


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储贷协会开始游说国会放开对它们的监管。信奉经济自由化的里根政府放开了对储贷机构的存款利率和投资方向的限制。储贷机构像所有的P2P一样,承诺高额收益,将资产大量投入到各类高收益的票据、短期融资等高收益金融资产中去。


这些机构,不惜花大价钱请经济学家为自己站台,比如加州Lincoln储贷所老板Charles Keating,掏出4万美金让日后成为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为自己写篇软文。



这位未来的美国央行行长信誓旦旦地写到: Keating的投资计划毫无风险。 而最终Keating被以诈骗罪判10年监禁,并处罚金11亿美元,格林斯潘却平安无事,并一路高升。为泛亚快鹿站过台的狼教授们,对比下格林斯潘,心里恐怕酸的紧。

被逮捕的Charles Keating,1991年


承诺了高收益的储贷所最终大多都陷入了类旁氏的扩张中,无法兑现利润,就不得不用更高的收益吸纳更多的存款。到1989年时,整个储贷行业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无法向客户兑付收益,无数人在这场储贷危机中损失惨重,这场危机的损失超过1240亿美元。


而更加重要的是,储贷危机让华尔街认识到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 是可以绕过去的。

1929年的大衰退是美国金融史上最痛苦的记忆,也给美国带来了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其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将银行业务和券商业务完全划分开,两者不可有共同股东和关联利益。


罗斯福签署Glass-Steagall法案,1933年


该方案自1933年推出后,美国几乎有5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金融危机。当金融行业没有大而不倒的寡头,监管就变得容易的多。

索罗斯在电影里阐述了一个理论:金融市场天生就不稳定,就好比巨大的邮轮,需要将油舱切割开来,防止邮轮倾覆后原油大量泄漏,在设计船时必须要做这种考虑,在经济大萧条后,金融分业监管相当于制造了水密隔舱,放开监管就相当于去掉这些隔舱。


楼继伟曾感慨朱镕基坚持金融分业监管的远见卓识,实际上守法意识不强、机构监管能力不足并非是中国特殊国情。金融业自身的马太效应就决定了当出现寡头时,监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种乱象,也离不开几大金融全牌照巨头的兴风作浪。中国的金融分业监管,陷入了某种厚此薄彼的名存实亡。

储贷协会通过游说国会,绕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储贷行业投资端的限制,这让觊觎投行业务的银行家们蠢蠢欲动。通过不懈的向国会提供政治献金,《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撕开了口子。1986年美联储允许银行业可以有5%的营收来自证券业务,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整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尔街都在试图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到1996年,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支持下,国会允许了银行控股公司设立证券业关联公司,同时让银行的证券业务营收比例上限提高至25%,《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至此实质上失效。1998年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合并金额达到了700亿美金。


“贪婪时代”的标示性握手

旅行者的Sanford Weil与花旗的John Reed


一年之后,在财政部长鲁宾和政府幕僚哈佛经济学教授萨默斯的推动下,美国众议院以214:213票通过了允许金融企业同时经营银行、券商、保险业务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历时25年,在12次尝试后,美国国会终于为华尔街二十多年来超过3亿美金的政治捐款带来了奖励,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克林顿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1999年


当年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接到旅行者集团CEO桑迪·威尔(Sanford Weil)告知将与花旗集团合并的电话后,瞠目结舌的说: “你们是要买下美国政府吗?”


讽刺的是,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取缔的几天后,鲁宾就接受了桑迪威尔的邀请弃政从商,成为花旗集团的二把手,在职期间收入达到1.26亿美金。


日益庞大的金融企业开始日益脱离监管的缰绳,洗钱、诈骗、参与伊朗核计划和墨西哥毒枭……种种恶行罄竹难书,腐朽资本家可谓是把马克思的名言演绎了淋漓尽致,“如果有300%的利润,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


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没有站出来反对“去监管”的人。电影中向观众介绍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主席布鲁克斯莉·伯恩女士(Brooksley Born)。Born很早就积极呼吁监管衍生品,但她的警告被一再忽视,并被华尔街的银行家视为死敌。


Larry Summers死瞪着Brooksley Born,1999年


1999年6月1日,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禁止CFTC管理衍生品之后,她被迫辞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Born当年的呼吁被翻了出来,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2009年,她获得了“肯尼迪勇气奖”,以表彰她“预警金融危机形成因素时展现的政治勇气”。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金融监管的放宽,二十世纪末金融衍生品开始大行其道。这种被巴菲特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投资品种,结构复杂、设计灵活是天生的赌具,很快就成为华尔街的宠儿。


而当有人试图对这一领域进行监管时,华尔街再度搬出了国会做挡箭牌。2000年颁布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则直接禁止了对合格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做监管。


克林顿签署《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2000年


自此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五大券商、两大财团、三家保险公司和三家评级公司统治下的华尔街开始了金融衍生品的大跃进。以美国个人住房贷款为主要底层资产CDO(担保债务凭证)资产规模飙升,金融机构将这些资产包销售给投资者,还开发出了针对CDO的具有保险性质的金融衍生品CDS(信用违约互换)。


金融地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此时次贷危机的所有配角都已到位,无力的监管机构,贪婪的金融寡头、完美的做空工具,只等待主角疯狂的投机者的参与。



2. 泡沫和危机



当发放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背后有着源源不断的CDO销售输送火力时,他们便不在乎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对大部分贷款申请都大放绿灯。而个人信贷的宽松对房价意味着什么,体会最深的恐怕还属中国人,从1996年到2006年,全美房价上涨了一倍。

别看中美贸易战打的凶,两国人民在炒房的路径上都差不多。当时不少美国人都慷慨解囊,愿意掏出几百美金参加培训班学习如何贷款买房。


次贷总额在十年间从每年300亿美元飙升至6000亿,华尔街的大鳄们在这场信贷泡沫中赚的盆满钵满,2006年标普500企业40%的极润来自于金融企业。我们总是诟病大A股一半的利润被银行赚走了,其实美帝也好不到哪儿去。

在一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中,咄咄怪事变得无人问津。投行的平均经营杠杆率高达33: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风控部门裁员至只剩一人,评级机构反复强调自己的结论只能做个参考……

所有人都沉浸在房价永远涨带来的繁荣里,而华尔街扭曲的薪酬体系更成为这场全民狂欢中推波助澜的因素。金融从业者当面临高额的销售提成时,职业道德成为首先被抛弃的对象。


高盛一边向投资者大量销售CDO,另一面则向AIG购买了高达220亿美元的CDS,这样 未来投资者损失越多,高盛就赚的越多 。摩根史坦利后来也因类似的操作被维京政府养老金协会以诈骗罪起诉。2014年高盛高管被迫在国会面前接受质询时,还被爆出曾对外销售内部邮件称之为狗屎的产品,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华尔街之狼》。

莱昂纳多的电影像素级的还原了华尔街人当时骄奢淫逸的生活,妓女、毒品、豪宅面前,人性不堪一击。


电影中展示的银行家们的豪宅

位于富人区Hamptons(距纽约市中心2小时车程)


在这场每个人都自信满满的牛市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当房价下跌时会发生什么。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脸桀骜的登上电视声称:“We've never had a decline in house prices on a nationwide basis”(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全国范围内的房价下跌)很多美国人心中都闪过一个念头,这是牛市的起点。



金融界的习惯是音乐停下之前要不停跳舞,但狂热的投资者往往意识不到音乐早已经停了。


2007年2月, 汇丰控股 为在美次贷业务增填18亿美元的 坏账拨备 ,两个月后,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老百姓早已无力偿还过高的杠杆,投行手中数千亿美元的房贷、CDO和无法出手的不动产开始逐渐成为坏账。

此时脱离市场已久的政府和美联储还蒙在鼓里,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接踵而至的有关美国次贷市场的利空消息将市场砸晕了,欧美股市全线暴跌。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现金耗尽首先倒下,随后就是我们上一部影评《大而不倒》中讲述的故事:房地美、房利美被政府接管,美林、雷曼兄弟先后倒下,美国政府耗资1500亿美元成为AIG的最大股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赚取暴利的,比如我们第一篇影评中的主人公John Paulson,他通过“跟投行合作,主动制造出更多的CDO来做空”。很显然,这部纪录片中他是反面人物。


《监守自盗》里处境的大空头John Paulson

本系列影评第一篇中的主人公


美国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呼啸而至,无数人流离失所,准确预测了金融危机的“末日博士”鲁比尼统计称: 损失超过数千亿美元 ,三千万人失业 ,美国国债陡增一倍。



3. 责任和现状



谁该为这场浩劫负责?影片将矛头指向了金融机构的高管们。


雷曼兄弟的CEO理查德·富尔德在公司破产后仍然拿到了4.84亿美元的分红,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在辞职后拿到了1.6亿美元的离职金,AIG的金融产品部门在巨额亏损后仍以每个月100万美金的高薪留任……电影中的这些数据,让无数美国观众怒火中烧。


“为什么一个金融‘工程师’的收入,4倍甚至100 倍于一个真正的工程师?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建梦想。当这些梦想变成噩梦时,却需要由其他人来买单了。”中国银监会首席经济顾问沈联涛一语中的。


前IMF执行长 史特劳斯卡恩 回忆了一个很谐的画面,在一个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主持的晚会上美国金融机构的大佬们纷纷忏悔:“你们应该多监管,我们太贪了,我们自己控制不住的”。

大佬们嘴上说一套,落到实处则完全是另一套。在金融危机后,美国的金融寡头们更加庞大了,JP摩根收购了贝尔斯登、美国银行吞并了美林证券、富国银行吞并了美联银行……



他们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华盛顿深处,从1998年到2008年,华尔街耗资50亿美元在国会游说和政治献金上,以期对金融行业有利的政策。

影片同时辛辣的批评了那些被华尔街收买的专家学者,哈佛教授马丁、哥大学商学院院长哈伯德等人在直接的提问和快节奏的蒙太奇镜头面前显得闪躲而局促。


而前美联储理事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则更尴尬,在2006 年收了冰岛商务部12.4万美金,替其撰写了一篇《论冰岛金融的 稳定性 》,在冰岛破产后,他偷偷将自己简历上这篇论文名字改成了《论冰岛金融的 不稳定性 》,节操尽失。面对记者的诘问,只能讪讪地表示这应该是印刷错误。



伴随着美国传统制造业的衰弱,美国普通劳动力面临着全球25亿人口的竞争,社会贫富差距被迅速拉大。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富人倾斜,90%的民众在1989年到2007年逐渐破产,财富逐渐集中到最富有的1%手中。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10年,时值奥巴马推行《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但影片对这次改革并不看好,指出奥巴马政府所启用的萨默斯、盖思纳、伯南克等人恰恰出身华尔街,正是金融危机的制造者,甚至直言: (奥巴马政府)就是个华尔街的政府。


影片对美国金融监管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临近尾声发出诘问为何美国没有任何一位金融高管被刑事起诉,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因证券欺诈被刑事起诉?声称金融业背叛了社会,将华尔街大鳄们批的一文不值。


不过,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关系,并没有电影中指责的那样“狼狈为奸”。事实上,美国政界对次贷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2010年奥巴马签署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Obama签署Dodd-Frank Act,2010


《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又称《多德-弗兰克法案》,是由两位议员Barney Frank和Chris Dodd共同推动,其核心精神就是对大而不倒的金融巨头重新祭出监管的紧箍咒,允许对金融机构进行拆分,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


在《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实施的八年间,彻底出清的美国经济逐渐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走出, 标普 500 指数已经较 07 年翻倍,苹果、亚马逊、 Facebook 等高科技公司股价迭创新高,美国经济愈加强势。


反倒是当年强势介入金融危机,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全球经济颓势的中国,目前深陷去杠杆和贸易战的泥潭,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在海通姜超老师写的《这些年,我们放过的三次水》中,总结了过去10年中国放的水:第一次在08-09年,因为美国不好了;第二次在11-12年,因为欧洲不好了;第三次在14-15年,因为我们自己不好了。


最终结果是,所有的放水都有相当部分流进了房地产行业,导致: 货币越来越多,房价越来越贵,负债越来越高。


过去十年,在美国努力用监管将害人精摁进笼子时,我们似乎却在培育了房地产行业这只巨大的吸水怪兽,以至于老牌经济学家痛心疾首地总结:要是再给这只怪兽投喂饲料,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就该洗洗睡了。


因此,尽管建国后不太方便成精,但对于房地产行业,我们奉行的政策更可能是: 允许一部分行业先修炼起来,带动其他行业一起成精。 不过事与愿违,房价和负债,正在吞噬我们有限的腾挪空间,而把它们关起来的笼子,一直都在路上,从来未曾抵达。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赞吧~



延伸阅读



掘金影视No.2-《大而不倒》:次贷危机的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