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蒙古骑兵

原创: yevon_ou 水库论坛 2016-12-24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k4hZ0tV6r4JTMInWXbaaicHzV2zc7SBEYewIjNK0aA8upPNkbuIu0o7vgYfaGgQGMWiaIXXic7WQmg9OmOCbt43Q/640?wx_fmt=jpeg&wxfrom=5}

装备冷兵器的现代军队放在古代战场是什么水平?(补) #F810

 

应群众要求,增补一段。关于蒙古弓骑兵的。

 

 

一)李陵

 

关于蒙古,我们首先要讲风马牛不相干的另外一个人:李陵。

 

 

(请直接下拉至白话文)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卷》

 

  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杨、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悦,拜步乐为郎。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复斩首三千馀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馀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馀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Я,一片冰,期至遮障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馀人。

  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乃遣使劳赐陵馀军得脱者。

 

 

这段古文,让我翻译一下。是说:

 

 

"飞将军李广"是教科书上都会提到,赫赫有名的人物。和卫青,霍去病并列。

但是,真正NB的,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当年,李陵在九江,洞庭湖一带,训练了一支水军。

听说汉武帝要征伐匈奴,于是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说我也要出征。

 

各位,在诸兵种的歧视链上,向来是骑兵>步兵,步兵>弓兵,弓兵>>>水兵。

中国历朝历代,诸侯争霸,你哪天听说过,"水军"作为一支决定性力量,踏上历史舞台过。

尤其是远征匈奴,塞外沙漠。你那些操舟,渡船之类的战术。更是毫无用处。

 

 

汉武帝呶呶嘴:"三线杂牌部队"。

算了,派你去押送粮草吧,作为后军。

杂牌要有杂牌的觉悟。

 

没想到李陵继续叩首说,"臣训练的那三千精锐,可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好苗子,战斗力戆戆的"。

汉武帝揉揉眼睛,"想自成一军啊"

"也行,不过没有马哦"。

李陵说,"不需要马。就凭我三千人,保管杀掉十万匈奴回来"。

 

 

于是,李陵就带着他这群手足,轻装的,无铠甲的,无战马的,纯步兵。哦,纯操舟水军,手里还拿着渔网,鱼篓,高高兴兴地出玉门关。去迎击匈奴。

他出关之后,后面笑倒了一片。

 

有人问路博德,"天子指定了你当李陵的援军。您怎么不出发呀"。

"李陵一军全是步兵,万一被匈奴咬住了,撤不回来怎么办"。

路博德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就凭那小样的,呸,我看死了他"。

"他一定是外出溜达一圈,最多一二百里,就逃回来。然后谎称没有见到匈奴"。

"荆楚的水军,怎么敢去打匈奴"。

 

 

可是李陵不知道。他是真的带了他的"荆楚水军",一路向北。连续走了八百里,最后到达了浚稽山。

在浚稽山,他真的遭遇了"匈奴大军"。

 

 

二支匈奴骑兵,共计三万人。盯上了这只3000人的小型步兵。宛如柔弱的羔羊。

那怎么办,红烧还是凉拌。

答案当然是烤串。30000骑兵对上了3000步兵,匈奴被杀得干干净净。

 

 

消息传来,左贤王大吃一惊。赶紧调集了周围的部队。第二轮骑兵大战围攻李陵。

第二轮,80000骑兵对战3000步兵。

匈奴大败。

 

第三轮,匈奴王庭震怒。单于亲自领队,带动左贤王,右贤王。调动37支军团。几乎半个草原的兵力,合计15万大军。

15万骑兵把3000步兵(水军)团团围住。轮番上阵。

 

 

这下子,李陵也感觉吃不消了。

他和副将商量,"要不,咱们撤吧"。

李陵军且战且退,向最近的甘肃汉军要塞退却。

 

这个时候,李陵就很吃亏。

因为他全部都是步兵。只能靠二条腿走回800里。

他每天都在盼路博德的骑兵部队接应。可是援军迟迟就是不来!

 

 

就这样,高强度的战斗又持续了近二十天。匈奴各大军团轮番上阵。

不管哪个番号的强兵猛将。不管哪路英雄好汉。

一个个不信邪地冲上去,一个个被扁得猪头逃回来。

十几万骑兵,被3000步兵完虐。

 

 

 

二十天战斗。匈奴阵亡已达二三万人,负伤近十万人。

李陵的军队,距离最近的汉军要塞。只剩最后150里。

 

这个时候,连匈奴单于也动摇了。

"如此的天下强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根本不属于这个时空的啊"。

"汉军派出这样的王牌精锐,难道是出来打渔的么"。

"陷阱,这一定是个陷阱"。

"阴谋,后面一定有汉军的大阴谋"。

 

 

单于犹豫着是否要退兵。

但是这个时候,汉军阵营却出了一个叛徒。

有一个军候(连长)跑过去投降。并且透露:"李陵没有援军,而且箭矢快用完了"。

 

单于大喜。在最后一天,发动了总攻。

最后这一天的战斗,箭如雨下。仅仅这一天,就发射了50万枚弓箭。天空被染成黑色。

汉军终于断箭。

 

 

将士们折断车轮,把车轴抽出来当长枪。

而文官手持尺刀。因为古代的卷轴都是刻在竹片上的,笔墨和纸张都没有发明。因此书吏是手持一柄水果刀般的小刀。

兵器都打光了。文官们就"执笔为刀"。

 

"刑徒斩车辐,军吏持尺刀"这就是这个典故的由来。

 

 

 

李陵军终于全军覆没。只有400个人突围逃回汉地。

包括李陵本人等诸多校尉被俘。

 

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个错误。

消息传回内地。有一个叫做"李绪"的将领,投降了匈奴。

以讹传讹,不知道怎么传着传着,变成了"李陵"投降。

 

汉武帝大怒若狂。把李广,李陵,全家人满门抄斩。杀得干干净净。

司马迁上书劝阻,被处以"宫刑"。才有了此后史诗般的巨著《史记》。

 

 

 

几周之后,消息传来。原来投降的是李绪而不是李陵。

但是李氏全家,已经被杀得干干净净。人死不可复生。

 

李陵听到这个消息,唯有叹息。他也不可能再回复汉国了。

匈奴单于非常敬重他这个英雄,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后来"苏武牧羊"的时候,苏武还见到了李陵。二人一起在贝加尔湖畔喝了酒。留下《别歌》一诗。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二)史记

 

以上"李陵"这段故事,主要出自于《史记》

 

"李陵"事件,是导致司马迁"宫刑"的法律起因。甚至也可以说是《史记》的主要缘因。

对于李陵事件,司马迁一定是刻骨铭心,魂牵梦絮。

无数次梦里惊醒。

 

 

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对于《史记》的历史地位有所误解。

《史记》被誉为中国史学上的宏观巨著,恢弘卷帙。价值无法估量。文学,史学中的奇葩。

 

但是这些美誉,主要是指《史记》资料详集,视野宏大。

在"上古史"散缺的古代,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事隔开了二千年,差距是无法弥补的。

《史记》最大的缺陷,司马迁并没有现代史学家之"严谨"。

现代治史,规矩极为繁杂。每一条新闻都要备注出处,每一条分析都要列出原始资料。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史记》的场面恢弘是一定的。

"严谨"则是未必。

 

 

譬如说,范睢说秦昭襄王。君臣二人在草席之间咬耳朵。

离间稷儿和"芈月"的关系。

这件事极其机密。法不传六耳。

 

而在司马迁的笔下,"天下只知太后,不知秦王"。

说得活灵活现。好像司马迁就在隔壁偷听一般。一字不漏。

这种江湖小道消息,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的。难道范睢还会自我吹嘘不成。

 

 

再譬如说《史记·项羽本纪》讲秦始皇巡游各地。

路过浙江绍兴时,车队庞大,气势辉煌。

当时,极其极巧的,刘邦和项羽,作为二个普通平民。都站在吃瓜群众之中。而且彼此不认识。

 

  • 刘邦羡慕地说:"大丈夫理当如此"。

  • 项羽冷冷地说:"彼可取而代之"。

 

这二句话,从此流传了几千年。成为名言。

 

 

但问题是,始皇三十一年,无论刘邦还是项羽,都只是一个"亭长"。

最低最低的科级干部。

这二个人当时说了什么话,表什么态度。又怎么会有人记录下来。

绘声绘色,说得好像穿越你就在旁边。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的是,《史记》并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记事本。

而是掺杂了大量秘闻野史,杂科俾料的。

因此我们看回"李陵"这个故事,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李陵"的战绩,如果故事完全属实的话。则他在"中国名将榜"上,大概可以排到第二。

名将榜,开国君王不算。纯算打工的。以战斗力和武勋排序。

能排第二,仅次于传奇式的,永远也追不上的陈庆之。

 

 

李陵所干掉的匈奴,3000水军造成的杀伤。大概和霍去病一场大型战役差不多。

要知道,卫青,霍去病,都是统帅了全国的士兵。

消耗了文景之治几十年的财帛积累。

死掉上万批战马。

最后杀伤数万匈奴。

 

纯以史书而论,汉军倾巢而出,倾国之力,灭国型攻击,杀伤几万匈奴的。一共也就三场战役。

东,中,西三战打完。匈奴人口不够了,从此退出历史争霸舞台。

 

而李陵仅仅是一支汉武帝"不给钱"的杂牌部队。

能造成二万的大量杀伤。堪称年终大红包,白捡赚大了。

 

 

 

但是,另一方面,李陵的故事又"很不合理"。

我们纵观史书,步兵对骑兵,汉人对游牧民族,从此再没有人打出如此壮观的"交换比"。

再也没有这样"强大得逆天"的步战部队。

 

不要说三千灭三万。

甚至三万灭三万也没有。

甚至三万灭三千也没有。

别忘了1骑兵=25步兵。

 

 

而且,从逻辑上讲,匈奴这样"不怕牺牲"的冲锋,也是毫无道理的。

如我们在《剑门关攻防战》#F210一文中所写,一场进攻若要发生。若非是狗太监死人妖逼着你,就只有一个可能;

 

  • 进攻方拥有绝对的自信可以获胜

 

只有我觉得进攻会赢,而且很大的概率能赢。我才会去冲锋。

否则我拍拍屁股就走。爱兵如子。

 

 

 

不信的话,匈奴冲锋的时候,你变二把AK47

三挺马克沁水冷重机枪,火箭筒RPG

你看看匈奴还会不会来冲你的阵!

  那么,推论只有一个,结论只有一个。

 

  • 李陵:他其实是一支长程弓兵。

 

 

 

三)长程弓兵

 

汉人擅射。长程弓兵是什么,如图。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事实:骑兵弓射程小于步兵弓。

同一时代 "骑射"的射程,小于同等技术下的步兵。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弓很大。标准的汉弓,高达1.5~1.6米。和当时的人身高差不多。

而历史上出现一些"超级弓兵",例如英格兰的LongBow,其尺码更为惊人。甚至可以高达2米。

 

但是,骑兵弓普遍要小得多。可能只有1~1.2米。

因为形状决定了,你在马上射箭时,你无法携带一柄"超级大"的弓。

如果骑兵弓挽臂二米的话,就没法骑马了。

 

 

另外一方面,步兵弓的频率和稳定性,远远好于骑兵。

因为步兵射箭时,你是站在地面的。非常稳。甚至还有专门的"箭步",可以借助腰胯的力量,拉出更大的石码。

 

但是骑兵弓很难借力。几乎没法用脚蹬。

更严重的是,射箭还有平衡反座力等等因素。这使得骑射难度极大。

 

弓的尺寸小,射箭姿势也不好。种种原因,"骑射"要比步兵的射程短一截。

 

 

 

这个差异,不仅仅是在秦汉之时有。到了二千年以后,日本战国时期依然存在。

日本战国号称有"七个人"是有机会夺取天下的。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北海道的霸主,号称"早生二十年必可统一全日本"。

他平生未尝一败。势如破竹,指数式增长。

迅速从一郡之地,成长成五六块国领的一流大名。

 

他唯一最霉的,是他出场时,已经是德川家的后期。

德川家已接近统一天下。

你武力值再高,也没胆挑战全国。

 

他就是日本东北最大城市SENDAI(仙台市)的奠基者:伊达政宗。

 

 

 

如果你玩"太阁立志传"的话,日本的军种分四类:纯步兵,骑兵,铁炮,骑炮。

骑兵已经够厉害了,火枪更胜一筹。

而最后出现的,终极王牌武器是:骑炮

 

这是伊达政宗的独有兵种。只有他才可以制造。

骑炮,是拿着枪的骑兵。

Dragon

 

 

但是,在真正的史学家中,对此类的"小说"说法是嗤之以鼻的。

武力,归根到底和地盘实力相关。奇技淫巧是没用的。

 

"骑炮"所没有提到的是,他的炮管是"锯短"的。

他并不是正宗的步枪。为了在马上射击,装弹,他的枪管是锯短的。射程也是锯短的。

 

另一方面,火枪绳时代,装弹极其的不方便。

步兵站在地上,往枪内填装火药已属不易。骑兵高速颠簸冲锋,还要装弹,更是麻烦。

所以"骑炮"简直是一种不能用的半成品。真若参与天下争霸,必输得干净彻底。

 

 

 

言归正传。我们看回李陵的分析。

李陵很有可能,是一支"长程弓兵"。

匈奴相对于汉军而言,本身技术就差了一大截。强弓劲弩,品质远远逊色。

射程-1

而骑兵相对于步兵。骑兵的射程又短了一大截。

射程-2

 

 

几千年来,骑兵相对于步兵,其"战法"几乎是恒定不变的。

几天前,我们贴出第二节"骑兵"。立刻就有网友留言,说匈奴的"弓骑"战法古而有之。

 

我们看如图。当匈奴突进,靠近李陵时,会发生什么。

在这张图上,李陵的"射程"非常之远。相对于军团的体积,更是不折不扣的"长程弓兵"。

 

 

如果匈奴要来冲锋的话,从很远的位置开始,他就落入李陵军射程之内。

冲了一半,还没有到匈奴军的弓弩范围,李陵军又射出了第二轮箭。

 

而匈奴骑兵又是"轻装甲"的。匈奴缺铁,绝绝大多数的骑兵,根本连铠甲都没有。

被射得惨不忍睹。

 

 

 

眼看士气一下子崩溃,领队的赶紧撤,带队往侧翼二边跑。

凭速度是可以逃出弓箭覆盖圈的。

但是你的杀伤力也接近于0的。

"交换比"完全不能看。

 

匈奴几十个兵团,来回冲击了几十次。李陵的3000水军,还剩下2500多人。

这在正常的地面交锋之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

 

 

 

另一方面,匈奴各部,自然有自诩"英雄豪杰"的人。

英雄豪杰的意思,爱面子不信邪。

 

总有人自以为,"我的马比他快""我的马术比他高超"。

眼看隔壁射了满头是包。俺们部落也想去试试运气。难保就成名了呢。

 

于是才有了无数次尝试。无数次涨积分,涨经验值。

 

 

 

最后的故事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再三提到李陵的失败,是因为他的"弓箭用尽"。

一壶箭十二枚,职业弓箭手往往带二至三壶箭。如果是正规军团,辎重车上箭矢更多。

而且你基本是打胜仗。打赢的话,可以去把箭再捡回来。

 

 

李陵最终的失败,是因为"弓箭耗尽"。

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神啊,再赐我几壶箭吧)

 

 

 

四)蒙古骑兵

 

"长程弓兵"这种事,说得好听。但要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实战都是泪。

 

因为他涉及到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因素叠加。

1)首先,匈奴的弓,要比汉弓有隔代压制。我甚至都怀疑李陵研究出什么弓箭"黑科技"。

2)其次,匈奴轻骑兵,轻装甲。完全无法承受弓矢杀伤。

3)第三,李陵要有高超的控兵能力。敌人一冲锋,你已经立刻摆好阵型。360度无漏洞覆盖射出。这样的带兵能力,可不是普通的庸将能有的。

 

 

到了宋代,这三条因素都不再具备。

宋代北宋的河北将领,素质十分低下。历次征辽,每次都是被辽军偷袭。仓皇之间无法列阵,被辽军掩袭,杀得大败。

反映了军事素养的差异。

 

 

 

而蒙古骑兵是怎么回事呢。

蒙古骑兵从来都不是重骑兵。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田中芳树的"重装骑兵斜线阵"毒害了整整一代小说读者。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会事。

 

 

在西方人对蒙古的设定中,例如《文明》系列。蒙古骑兵就是最简单的Horseman,攻2/防1/移2

而蒙古人的战法,是典型的"弓骑兵"。

如图,不管是打欧洲人,土耳其人,还是完颜氏女真。

蒙古人的战法都是一样的。

 

"三峰山"战役,金国15W大军崩溃。野战军损失殆尽。

而这一战蒙古出动的兵力有多少呢。

一共才出动了3000骑兵。

宋徽宗哭晕在厮所里。

 

 

当时,中世纪欧洲人作战,有着严格的阵型。

弓兵在第一排。开场时射完三轮箭,然后从间隙处逃到阵型后方。

硬步兵在第二排,扛住敌方冲击。

重骑兵在第三排。伺机开始反冲。

中型骑兵在二翼。守卫侧翼,攻击敌方侧翼。

 

 

可见,这是完整一整套体系。

"弓兵,步兵,重骑兵,轻骑兵"兵种搭配合理。俗称Team Work

HR的老阿姨再三教导我们,团队合作,懂不懂。

 

 

而蒙古人来了,他们根本不管你那一套。

蒙古人的战法:


他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冲过来。

冲到你的跟前。脚一滑,溜走了。

打一个左满舵。

 

欧洲人哄堂大笑。

过一会,蒙古人又来了。再画了一条右弧线。

 

 

但是,蒙古人并不是简单地跑来跑去,消耗马力。

当他们和你靠得最近的时候,在这个决定性的"红点"位置。他们开始放箭。

这个位置,蒙古人和欧洲人离得最近。

 

一队队蒙古人蜂拥而过。每一个人路过这个位置前,射出手中的箭。

1000个人路过这个位置时,就射出了1000支箭。

而欧洲人可以还击的,永远只有1个人。

 

 

蒙古人的战法,和欧洲人不同。

欧洲人重铠重装骑士,属于那种"攻击力1000,防御力1000"的昂贵兵种。

 

而蒙古人,是那种"每个回合伤1滴血"。

"连续伤1000个回合"。

 

 

战斗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了中午,再持续到了下午。

欧洲人忍住了饥饿,午饭也没有吃。

欧洲的军阵,具有极严格的严谨性。波兰骑士最讲究纪律,说不能动,就是不能动。

哪怕山崩海裂也不能动。部队讲究的就是纪律。

 

 

而蒙古人去了又来,来了又去。

象削苹果一样,一层层把你的皮削掉。

你不是不动么。那好,我就让你每回合伤1滴血。

 

到最后,波兰人实在忍受不住。开始转身奔跑。试图奔回城堡。

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哪怕连"回城"都变成了一个奢侈的目标。

 

因为"重骑兵"从来不以长程奔驰出名。

你要跑几十里回到城堡,那是肯定没这个命。

于是欧洲大军,就被蒙古人射杀在了旅途中。

 

 

 

从头到尾,蒙古人甚至都没有和你打过任何一场"正面会战"。

欧洲人熟悉了堂堂正正的排阵,习惯了按照"弓步重轻"的出场顺序。

HR再三强调Team Work。

T你妈个头啊,蒙古人过来,杀得干干净净。谁来和你玩会战。死脑筋就是活靶子。

 

 

金国"三峰山"战役。也是十五万精锐的女真士兵。

大雪山持矛站立在雪地中。站了整整一天。

蒙古人就是不停地在旁边骚扰和射击。根本不和你作战。

 

最后金国大军没办法,试图回营回到基地。

蒙古人在后面掩杀。

女真军饥寒交迫阵型崩溃,十五万大军毁于溃营。

 

 

 

当欧洲人逃进城堡之后,他们松了一口气。凭借着中世界黑城堡的防守,总算可以把这些恶魔隔绝在城堡之外了吧。

可是没想到的是,蒙古人是从东方来的。在西进之前,他们先袭击了金国,带来了汉人的工匠。

 

在当时11世纪,中国是全世界最擅长修建城池,攻城战,守城战的。

蒙古的西征军中,带着全套的中国匠人。

冲车,楼车,箭塔,应有尽有。

 

 

野战隔断了城外,欧洲人困守孤城。

中国人过去一看,呸,三千人的也叫城市,三百人的也叫堡垒。

小Case啦。在中国,没有十里三丈,都不能叫城墙。

于是蒙古人攻城也是满分。杀得全世界满地找牙。

 

 

 

最后说一下,"蒙古骑兵"的辉煌战绩,也是不可复制的。

蒙古人的"弓骑"战法,和匈奴一脉相承。原理都是一样的。

但二者的结果,一个是大胜,一个是大败。

 

 

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射程"。

李陵的步兵射程,显然远远高于匈奴。

而到蒙古骑兵以"弓骑"的方法屠杀俄罗斯人欧洲人时,双方在射程上并没有明显区别。

甚至可以说,蒙古人的射程要更远一点。才能完成"弓骑"射法。

 

 

第二点,是"军事思想"。

欧洲的军事思想,极其僵化。一般"弓步重轻"大阵摆好。就永远是这个架势。

虽刀剑加身,也不能移动。

 

于是在蒙古人的"车悬"削角战术下,一败涂地。

而李陵的战术,极为灵活。不管敌人从哪个角度攻来,我都可以迅速地用弓箭打回去。

 

第三点,是蒙古将领的优秀。

 

水库炒楼有一句话:"说起来都是线,做起来都是泪"。

 

"稍沾即走"这种战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

你怎么保证你的部队,不是猪队友。走到前面闹哄哄地,交通堵塞了。

电影院散场还塞住楼道呢。

千百人的蒙古骑兵,如臂使指,"稍沾即走"这是不可想象的精锐。

 再比如说,敌人也有骑兵。不会呆坐不动。

敌人派骑兵来阻扰怎么办,尽力把你拦住。哪怕只要几分钟,后面的步兵就可以跟上。

蒙古骑兵,必须在三分钟内彻底把波兰骑兵撕碎。

 

 

 

耶律楚材服侍成吉思汗,他曾经惊讶于蒙古军阵的简单。

蒙古命令极为二进制。一共只有"进攻"和"退后"二个字节。

 

耶律楚材曾经试图让蒙古军接受更复杂的军令,更复杂的旗语。

但此后他发现不妥。

正是因为这种简单到极点的军令,才是蒙古大军纵横欧亚的法宝。

 

蒙古军,军令极严。

大汗说前进,就是前进。哪怕王子贝勒,也没有任何特权。

而如果汉人的军队,有几个"贵胄"是不能砍脑袋的。

"稍沾即走"的兵法,根本就贯彻不下去。

 

 

 

第四个原因,是地形。

众所周知,蒙古"弓骑"是一种hit and run,游走射击的战术。

这样的战法,需要一片非常"开阔,平坦"的土地。

 

最理想的地形,是大草原。这也是蒙古骑兵兴起的地方。

此外,沙漠,戈壁,华北大平原,也是不错的地形。

 

但是,如果到了丘陵地带。尤其是有很多小山,狭道,河流的地方。

蒙古hit & run战法就会施展不开。万一被别人堵在路间,甚至还可能大败。

 

 

因此蒙古军一路西进,把中亚西伯利亚俄罗斯都打完了。最远打到东欧。也就是波兰大草原。

但此后继续的西进,中欧德国人的地盘可就全都是森林,沼泽,冰泉。蒙古人兴趣索然。

从小亚细亚开始他们一路南下,征服了叙利亚。

和"奥斯曼帝国"的第一代开国君王打了一仗。把奥斯曼给彻底灭了。

可惜四个儿子中留了一个没杀,没想到300年后竟成了欧亚第一大国。

 

最后一个区别,在于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蒙古马"。

欧洲所谓的"高头大马"。现代赛马,全部都来自于欧洲血统。

从素质上讲,甚至比"汗血宝马"更好。

 

大宛马体壮,身高,冲击力足,负重能承受骑士和铠甲。

相比之下,蒙古马简直就是骡子。无论是身高,冲击力,乃至速度,完全不能看。

 

 

 

但是蒙古马有一个优点,"耐力好"。

像蒙古战法这样跑法,几乎就是一个上午,从头跑到尾。天天马拉松。

 

即使蒙古人普遍一人三马,一人五马。这样的跑步消耗依然惊人。

蒙古马耐力好,忍受力强。才能适合蒙古的战法。

 

 

(未完待续)

 

 

 

[email protected],2016年12月22日晚)